《声音的变化》听课随感 东山小学教师:赵艳霞 2013年11月2日我听了张倩玉老师讲的科学课《声音的变化》一课,真是受益匪浅。《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第1课“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的基础上,更具体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 本节课张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对音量、音高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在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她先提出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通过学生的回答,猜测鼓声的大小(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幅度有关,并及时板书“振动幅度”,然后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张老师有几个地方做得比较好: 1、她的实验指导还是比较到位,实验步骤相当清晰,既有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要求,又有在演示台前示范实验规则。不过如此做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学生只会按照实验步骤去一步一步的做实验,但是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 2、每个实验完成之后的小结,既有课件展示出来,又有板书体现,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振动与音高、音量之间联系的认识。 这节课也出现了几个漏洞: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她往往想的是她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她的欲设之中。 2、评价语言也太吝啬,空泛那么几句。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做每一个实验后,我觉得边示范边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不但让学生巩固新知,而且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以致整堂课气氛不是那么浓厚。 2013月11月3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d75248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