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1500字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思维活动。在此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完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道德意识活动源于社会性人类的公平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善的行为的基础,也是道德社会性评价形成的基础.以公平意识为起源的道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先有信仰,人的心灵和身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命运如何,怎么变化在这个社会。 中,这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标准,道德是对信仰的。 个人解释,信仰的内容应该是不改变的,而人的道德却可能会随环境变化而违背了他的信仰,个人组成集体,如许多不同的信仰团体,在现在的环境下,按少数个体服。 从多数个体规则确定集体的信仰和道德,集体组成国家,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确定社会公共信仰,即国家法律,按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确定社会公共道德。“道”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理解标准的解释,“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执行标准的解释,“道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判断标准的解释。同一种信仰的标准应该是唯一的,可是人因为各人的悟性或智慧不同,所以道德也不同,信仰和道德在内容上都有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许可做什么。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809182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