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材解读 一、解读教材的原生价值: 1、背景的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祖国。四篇文章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爱你啊,中国》和《郑成功》之后再来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说一下子就能够触摸到肖邦的那颗爱国心。但是关键是学生对肖邦和波兰当时的国情比较陌生,以及对肖邦的爱国与祖国危难之际离开两者的矛盾的把握。这需要学生课前认真预习,了解波兰,了解肖邦,了解肖邦创作的音乐,多次反复地读课文,才能理解到肖邦离开不是躲避滚滚的硝烟去享受安然的生活,不是逃脱艰辛的岁月去虚度如水的年华。退缩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肖邦的被迫离开,正是为了要借助音乐的力量,为奋勇御敌的波兰人民助威呐喊。《革命》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肖邦在这段历史中给波兰乃至世界人民留下的宝贵财富。弥留之际的请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了解肖邦,记住肖邦,让更多的人知道肖邦留下的除了音乐,还有那颗赤诚可鉴的永不衰竭的心脏。——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对肖邦最好的祭奠。 2、重点部分——送别四部曲的真情演绎 这部分教材要求背诵,教师把这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四部分。咏唱送别曲——老师赠言——赠送礼物——回首疾驰。 肖邦和老师同学的这次绝世永别是那样别致感人。作为音乐之迷,他们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作送别之曲;作为爱国赤子,他们有象征波兰之根的泥土作纪念之物;作为忘年交,他们有不尽的诲人警语作遗留之言。一曲、一物、一言为这次的离别增添了无数情感的砝码和深度的内涵。尤其是祖国的泥土这份特殊的礼物,这泥土能慰藉肖邦那颗异国漂泊的寂寞之心;能告诫身在异乡的肖邦不要忘记在水深火热中的灾难深重的祖国。教诲也好,慰藉也罢,这份特殊的礼物确实有着直抵肖邦心灵深处的妙用。肖邦的激动与郑重,全都付在这份特殊的礼物上。 所以这段用文字堆砌起的情感场面,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感情朗读。 二、解读教材的教学价值: 1、环境衬托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维斯瓦河上的雾气啊,是不是也在为肖邦沉重悲愤的心情伴奏?是不是也被这种离别情绪所感染,满是哀婉,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蕴含着被迫离别故乡的悲愤和对祖国的依依不舍。此情此景,又该是何等的沉痛和悲凉啊。】此处的自然环境的交代,难道不也渲染着肖邦内心的郁闷和痛楚吗?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正是明证呀!送别有多种,而哪一种能抵得上被迫离开祖国前的送别那么沉痛和悲凉?在雾气里,你是否也仿佛听到《即使你远在异乡》旋律的哀婉? 2、人物神态描写。 别情依依,纵有千言万语也不足以道尽离别的情怀,而“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言虽简而意味深长,老师的一片诚心可鉴啊!年轻的肖邦此时内心一定涌起着情感的波澜。当老师送上特殊的礼物——祖国的泥土时,他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是什么让他如此感动?是什么让他如此牵挂?从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时的“郑重”里,我们分明找到了答案:是祖国!从他的“回首”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坚定的目光传达出的信念:祖国,我永远不会把你忘怀!这是一个离国离乡的游子对祖国深沉、炽热的爱恋! 动情的语言,入微的神态刻画,为我们绘就了一幅送别的动人图面,让读者可以直达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3、侧面描写,埋下伏笔 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此处的祈使句写的是老师艾斯内尔,联系语境就知道他还有言外的语用意义,从课文第一节中知道波兰沦陷,肖邦被迫出走他乡,对于灾难深重的祖国,老师的殷切希望肖邦要深爱自己不幸的祖国,要求他永远不要忘记祖国,并要多为祖国做些有益的事情。为下文“肖邦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埋下伏笔。】 4、抓住一点写透彻 肖邦,波兰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一生短暂,只活了39岁,但在他身上值得书写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作者仅仅抓住肖邦热爱祖国这一点,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着重表现,写得深入而透彻,使读者对肖邦热爱祖国的情怀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这种抓住人物的某一重点,着力具体表现的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并学习。如果我们在习作中写一个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个特点,就应围绕这一特点,选择足以表现这一特点的材料,有条理地写下来,从而使读者印象深刻,感受强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93a5eb7f1922791688e8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