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 储存 内化 迁移 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这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所设置的一项内容,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整合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口语交际”这一新理念,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交换意见,交流情感,善于与人合作。即具有“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能力和素养。这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逐步深化的标志,更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理性地研究和探讨。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在储存、内化、迁移、实践上下功夫。 一、注重语言积累,扩大口语交际的物质储量 1、在阅读教学中积累。 首先,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懂得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口语交际时无穷的语言源泉,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而薄发。其次,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生在课堂上所积累到的语言材料必然有限,所学到的只是一种方法而已。而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文学名著。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多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开展“每日摘抄一句话”“每周背诵一段佳作”等,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摘抄、写读后感、背诵锦言妙句和优美篇章,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将其所积累的丰富材料用于“词语接力赛”、“成语故事赛”、“诗歌朗诵赛”、“成语警句收集评比赛”、“主题演讲赛”等活泼多样的语文活动中,不仅增加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而且提高了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 2、在语文生活中积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电视、广播、电脑网络己进入我们的生活。学生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时,会受到那精彩语言的感染和熏陶,特别是电视、多媒体那直观、生动、形象性的特点,会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语文资源,选择性地安排学生收看节目,广泛地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中吸取营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多记、多听,就会获得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如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开展“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我最爱听的广播节目”、“我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日记赛、“新闻发布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3、在语言运用中积累。 也就是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从他人口中获得的,而自己所储存的词汇库中又没有的语言。 二、注重语言感悟,内化口语交际的所需材料 语感是人对语言这一现象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规定:“认真听别人讲话,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地转述。”这说明,在口语交际中,必须具有不仅理解别人字面意思,更要具有准确地理解他人说话的“言外之意”的能力 ,才能“抓住要点”,也才能“简要地转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大家知道,俄语、英语是依靠词形变化来表情达意的,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词根语”,它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爸爸和妈妈”与“爸爸的妈妈”、“我教他”与“他教我”、“鸟飞”与“飞鸟”等,其词形相同,而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对于语法学习,“不能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更不允许我们像学者、专家那样去给学生讲解一大堆枯燥的语法概念和语法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也是汉语的特点决定了的,同时,汉语的人文性,即汉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当多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让学生在老师的熏陶感染下,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悟 。也只有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准确、深刻地理解他人的言语。 1、要引导学生多读。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多读。“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儿的“多读”一是指遍数多,古人云:“读书千遍,其意自见.”是也。二是指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数量,“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三是品种多,教材本身提供的课文就展现了各种文学体裁,加之推荐的课外读物中的中外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如蜜蜂酿蜜一般,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四是朗读和诵读,叶圣陶老先生要求我们:“令学生呤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境界。”① 《参观》(人教社 九义教材第六册)中“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一句的虚词“才”体现了大会堂的雄伟,《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鸣”,是“黄鹂在翠柳上鸣叫”之意等,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和感悟。 2、要加强拼音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准确地定了位:“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并在“阶段目标”中指出:“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这不仅仅是对第一学段口语训练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要求。掌握汉语拼音这一工具,有利于克服讲普通话时夹杂着地方方言,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感悟。如我地“南江”中“南(nán)”字的声母“n”,常常发成“L”。拼音的学习,就在于加强学生普通话语音的内化。 3、加强虚词和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汉语的语法规则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② 对虚词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言外之意的感悟,对文言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加强他们古文知识的积淀,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宏观语境。如学习了《绝句》一课,结合课后习题,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属对练习,不仅延伸和补充了课堂教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语感训练形式。 三、注重语言迁徙,搭建口语交际的应用桥梁 所谓“迁徙”,就是知识的“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词汇、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这都是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而口语交际,就是要他们将所学得的知识运用于交际之中,这就要求学会迁徙,学会在实际交际中将大脑中静态的词汇转化为经常使用的动态词汇。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搭建由“静态”转化到“动态”的桥梁。 1、用词造句(说话)是最基本的途径。如用“出色”一词造句指导(《精彩的马戏》),我先让学生朗读原句“山羊走钢丝表演得也很出色”,接着出示了一组句子:“①山羊的表演把大家吸引住了。②牛群是一位相声演员。③邓亚萍是一位乒乓球运动员。④解放战士完成了潜伏任务。”启发孩子们将“出色”这个词加在句中合适的地方。然后进一步启发:我们学校的廖婷婷刚从县上参加书法比赛胜利归来。请小朋友用上“出色”说一句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全班同学。这样,从课内到课外使孩子们顺利地实现了语言的迁移。 2、读写(读说)结合是有效的途径。如在学完《参观》(人教社 九义教材 第六册)后,我让孩子们给他们外校的小伙伴当导游,来参观我们的校园,学生一个个都说得非常有条理。这样让孩子们在当“小推销员”、“广告策划员”、“小导游”等具体的情境中,实现了语言的迁移。 四、注重语言实践,锻炼口语交际的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任何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一个意思,只要大家都这么说,就得承认它是正确的。事实上,有很多的语言现象,我们很难也不必去解释清楚的。‘上楼、上山、上城里’等,都好理解,而明明厕所在楼下,我们不能说成‘下厕所’而必须说成‘上厕所’,才能被人理解。学生要理解这些语言意义,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③ 因此,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一口语交际实践的主阵地。我在教学中非常赞同河南韩宏蓓老师提出的“描述画面、复述课文、续编课文、师生问答”④ 等语文实践方式,而且收获不小。 在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同时,广泛开辟第二阵地,特别是学生回家向父母讲述学校的学习生活趣事、校园新闻,孩子在家待人接物、走亲访友等现场情境,都是学生口语交际实践的大好场所,我通过“家长教师沟通卡”,不仅向家长介绍指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评价交际行为的要点,而且通过此卡如实收集到孩子在家完成口语训练作业的情况,从而构建了“家庭---学校”共同实施口语交际实践的网络。 1 /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a54d5d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