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微瑕 ——《海燕》译文标点误译 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陈志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散文诗,它不但思想深刻,文字优美,象征贴切,而且标点符号,尤其是破折号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我在研究分析本文中破折号作用时发现文末有几处标点误译。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徐立忠《<海燕>中十个破折号的用法》(载《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5期)认为,前一个破折号“表示诗句的提行和意思的强调”。强调了革命的暴风骤雨就要来临,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既是渴望,也是欢呼。后个破折号“在形式上起引号的作用,在语意上起到了提示、总结和强调的作用。” 李申《谈<海燕>的破折号》(载《语文战线》1977年第4期)认为,“这两个破折号都表示后面是海燕因为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而欢乐的呼喊的话,其作用与引号相同。” 我认为徐文分析对前一个破折号分析是不正确的,对后一个破折号分析是正确的。 李文对两个破折号作用分析是既正确,又不正确。说他正确,是说这两个破折号确实相当于汉语引号的作用;说他不正确,是由于汉语的破折号没有这种用法。其实上述两个破折号,是由于翻译者的误译所致。按照俄语法规则和文字与标点的书写要求,在俄文里当直接引语位于作者的话后,且直接引语须从新的一行开始书写时,即在直接引语前用破折号,破折号前用冒号。由此可见,上文中的两个个破折号,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中文里的引号,别无它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用中文里的引号对译。 徐文认为后一个破折号相当于引号,那么前一个破折号也应该译为引号。因为“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后面跟的一句是“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这”所指代的就是“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著名的俄文翻译家瞿秋白在翻译高尔基的《海燕》时,就是这么翻译的: “暴风雨!暴风雨快要爆发了!” 那是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的头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 “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罢!” 原来,这两部分引语之间,写明了海燕是怎样叫喊的,中间夹叙海燕情态动作。瞿秋白的译文注意了俄语与汉语在引语标点用法上的差异,而戈宝权没有注意这一点。但是两人都忽视了一个共同问题:双引语,中间提示语后不能用冒号,只能用逗号。汉语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 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和人物继续说的话。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例如:“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因此,“叫喊”后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建议课文再版时宜将两个破折号和冒号修改以外,还应将引语合并一个自然段,这样才合符汉语引文规范。这段译文宜改成: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c79ffb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