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时间:2022-04-15 04:29: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小雅·鹿鸣之什 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注释】

①常像:棠梨树。华:花。②鄂:同“萼”,花草。韡韡(wei):花色鲜明的样子。不:岂不。③威:畏惧。④孔怀:十分想念。 ⑤裒(pou):堆积。(6)脊令:水鸟名。(7)况:增加。永叹: 叹。(8)阋(xi):争吵。阋于墙:在家里面争吵。(9)务:同“侮”, 欺侮。(10)蒸:乃。戎:帮助。(11)生:语气助词,没有实义。(12 傧(bTn):陈设,陈列。(13)饫(yu):酒足饭饱。(14)孺:亲近。 (15)翕(xT):聚和。(16)湛:长久。17)孥(nu):儿女。(18)究:思 虑。图:谋划。(19)亶dan):诚然,确实。

1、常棣:木名。果实像李子而较小。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常棣的花比兄弟,或许因其每两三朵彼此相依,所以联想。1木名因以常棣喻兄弟。《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常棣之华'《小雅》第四篇,宴兄弟之诗也。'唐棣之华',逸诗也。今人论兄弟事,多引棠棣为言。而因常误唐,间有书唐棣者。及考《尔雅》诸书,乃知常棣,棣也,子如樱桃,可食;唐棣,栘也,似白杨,凡木之华,皆先合而后开,惟此花先开而后合,故曰偏其反,而反则不亲矣,岂可以比兄弟乎?"一说即郁李。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郁李》。

2、鄂不:花蒂。“鄂”字《说文》引作“萼”。“不”字在甲骨文是花蒂的象形。韡韡(委wěi):光辉。这两句是说常棣的花蒂的光辉表现于外。

3、威:古时与“畏”通用。

4、孔怀:很关心。这两句是说死丧的事一般人只觉可怕,兄弟却真是关怀。

5、裒(抔póu):聚。聚于原野似指战争一类的事。《集传》:“裒,聚也……至于积尸裒聚于原野之间,亦惟兄弟为相求也。”一说“裒”读为“踣”(薄bó),毙。

6、求:相求,是说彼此关心生死,互相寻觅。一说言在兄弟死后往求其尸。

7、脊令:水鸟名。水鸟在原野比喻人有患难,兄弟有患难就

急于相救。

8、每:犹言“时常”。

9、况:就是“贶”,赐给。以上两句是说当危难的时候往往有些良朋只能为之长叹,而不能像兄弟奔赴援助。

10、阋(细xì):相争。

11、务:古读如“蒙”,《左传》和《国语》都引作“侮”。

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虽有时相争于内,一旦有外侮,就同心抵御。 12、烝(蒸zhēng):久。戎:助。 13、友生:朋友,“生”是语助词。

14、傧:陈列。笾(边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5、之:犹“是”。饫(玉yù):满足。

16、具:同“俱”,聚集。

17、孺:中心相爱。 18、鼓:弹奏。以上二句言夫和妻相亲爱,像乐音之配合调谐。用夫妇来衬出兄弟。 19、翕(吸xī):聚合。 20、湛(耽dān):久乐或甚乐。 21、宜:安。

22、帑(奴nú):子孙。

23、究:言用心体会上面两句话的道理。图:言努力做到。 24、亶(胆dǎn):信。其:指宜室家,乐妻帑。 【译文】

棠梨树上花朵朵, 花草灼灼放光华。 试看如今世上人, 无人相亲如兄弟。 死丧到来最可怕, 只有兄弟最关心。 原野堆土埋枯骨,

兄弟坟前寻求苦。

鹊鸿飞落原野上, 兄弟相救急难中。
虽有亲朋和好友, 只会使人长感叹。 兄弟在家要争吵, 遇上外侮共抵抗。 虽有亲朋和好友, 不会前来相帮助。 死丧祸乱平息后, 日子安乐又 虽有亲兄和亲弟, 相亲反不如朋友。 摆好碗盏和杯盘, 宴饮酒足饭吃饱。 兄弟亲人全团聚, 融洽和乐相亲近。 妻子儿女和睦处, 就像琴瑟声和谐。 兄弟亲人相团聚, 欢快和睦长相守。 你的家庭安排好, 妻子儿女乐陶陶。 仔细考虑认真想, 道理还真是这样。 【读解】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常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加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常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常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撚,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常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常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常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不妨互读。

在《诗·小雅·鹿鸣之什常棣》中,“常棣”是一个文学意象,它被赋予了兄弟情义的意义。“常棣”也写作“棠棣”。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之间应该友爱的理念。后常以常棣代表兄弟.


这是燕兄弟劝友爱的诗。第一、二章言兄弟相亲相怀过于他人。第三、四章以危难之中朋友和兄弟的帮助相比较。第五章言在平时兄弟还不如朋友亲近,言外之意:这是不应该的。第六章写兄弟宴饮的和乐。第七、八章以夫妇比衬兄弟,言丧乱的时期兄弟固然比朋友好,安宁的时候兄弟也不是不如妻子。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古人何以那么看重和强调兄弟亲情,其中原因何在?恐怕我们已很难确切回答这一问题。观念的变化总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限度。认真地想,肯定有血缘的因素。亲兄弟毕竟是同一血缘而出,犹如结在一根藤上的瓜,开在一个植株上的花。这同夫妻关系不一样。夫妻是不同血缘的两个人的结合,两个之间的感情是一回事(感情是变化着的东今),血缘又是一回事。其次,大概同父系社会的观念有关。男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由男性主宰着。男性也是传宗接代的主角,比起女性要重要得多。兄弟既担任着这双重主角的重任,自然要引起重视,要在观念中得到强调。作为对比,我们很少见到对于在血缘上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姊妹关系的重视、强调和歌颂。

在事实上,兄弟不睦的事经常发生。古人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应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我们多听说“夫妻恩爱”而少听说“夫妻阋于墙”。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财产分割之类,有时冲突还会比同外人的冲突更激烈。

兄弟亲情显然是有限的,多半是在“外御其侮”或者相依为“命之时,或者是在社会生活的视野中同其他男性、朋友相比较时。 当然,我们不是考古学家和社会学家,详细考证和研究其中原因是他们的任务。我们尽可以粗略地在比喻的含义上来理解兄弟亲情。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亲情”二字,无论是兄弟亲情、父母儿女的亲情,还是朋友间的亲情,是正在失落的、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情同手足,亲女。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类的说法,对我们更有实际意义。

如今我们可能已很难体验兄弟亲情了。这不仅是由于独生子女渐多、从无这类实感,也不仅是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且也是由于即使从亲缘关系上说,兄弟之间的亲情,总是不如妻子儿女那么直接而深刻。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古人何以那么看重和强调兄弟亲情,其中原因何在?恐怕我们已很难确切回答这一问题。观念的变化总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限度。

认真地想,肯定有血缘的因素。亲兄弟毕竟是同一血缘而出, 如结在一根藤上的瓜,开在一个植株上的花。这同夫妻关系不一样。夫妻是不同血缘的两个人的结合,两个之间的感情是一回事(感情是变化着的东今),血缘又是一回事。其次,大概同父系社会的观念有关。男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由男性主宰着。男性也是传宗接代的主角,比起女性要重要得多。兄弟既担任着这双重主角的重任,自然要引起重视,要在观念中得到强调。作为对比,我们很少见到对于在血缘上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姊妹关系的重视、强调和歌颂。

在事实上,兄弟不睦的事经常发生。古人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应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我们多听说“夫妻恩爱”而少听说“夫妻阋于墙”。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财产分割之类,有时冲突还会比同外人的冲突更激烈。

兄弟亲情显然是有限的,多半是在“外御其侮”或者相依为“命之时,或者是在社会生活的视野中同其他男性、朋友相比较时。 当然,我们不是考古学家和社会学家,详细考证和研究其中原因是他们的任务。我们尽可以粗略地在比喻的含义上来理解兄弟亲情。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亲情”二字,无论是兄弟亲情、父母儿女的亲情,还是朋友间的亲情,是正在失落的、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情同手足,亲女。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类的说法,对我们更有实际意义。 常棣

释名: 郁李、车下李、爵李、雀梅。 气味: 酸、平、无毒。

主治: 1、小儿惊痰实,二便不通。用大黄(酒浸后炒过)、郁李仁(去皮,研为末)各一钱,滑石末一两,一起捣和成丸子,如黍米大。二岁小儿服三丸,其他儿童根据情况加减,开水送下。 2、肿满气急,睡卧不得。用郁李仁一合,捣成末,和面作饼吃,吃下即可通便,气泄出后即愈。

3、心腹胀满,二便不通,气急喘息,脚气浮肿。用郁李仁十二分,捣烂,水磨取汁,薏苡三合,捣如粟大。一同煮粥吃下。 4、皮肤血汗。用郁李仁(去皮,研细)一钱,鹅梨捣汁调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3bb8695727a5e9856a61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