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2012-8-2 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是当今教师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诚然,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和途径的教育。教师的素质提高,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反思性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融汇一体,从而使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就是教师素质提高的过程。由此,我感觉反思教学实践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 第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自我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的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然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觉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 第二,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 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形成一些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的背后必然有某种教学理论的支撑。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实际的情况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 倡导理论”例如,目前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教师容易意识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变化,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不张扬也不外显,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变化,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内隐的应用理论是先进的,这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反之,将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并且内隐的应用理论属于教师个人化的理论,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教学实践情景中形成的某种教学观念假设,带有鲜明的情景色彩,因而往往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外显的倡导理论属于群体所追求的理论,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即使内隐的应用理论是进步的,也需要借助外显的倡导理论来发展它,使它不断得到科学的调整和应用。其实,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外显的倡导理论完全 可以借助反思性教学实践转化为内隐的应用理论,从而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已经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讨论,使教师看到“外显倡导理论”与“内隐应用理论”之间的不一致,从而真正使外显的倡导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使内隐的应用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说,反思性教学实践即是沟通教师“外显倡导理论”与“内隐应用理论”的桥梁,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三,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着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门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通过培训,可以将学者型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包括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传授给经验型教师,从而缩短两类教师之间的差距。但是,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是不可以传授的,而反思性教学实践可以提高教师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化。可以说没有一位学者型教师不是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可以堪称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e517b3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