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的哲学美浅析 余光中《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个体的内在情感,更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渴盼两岸统一,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绵长的乡思,我们在感受它情深意切、幽远深邃的内涵之美和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音韵之美的同时,也深深的被其中哲学之美所感动。 有联系 才有绵绵不断的思念 从纵向看,作者用乡愁将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人生四个阶段,紧密的联系起来,表达远方游子一生不尽的思念。 从横向看,作者用邮票将这头儿时的我和那头的母亲相连;用船票将这头成年的我和那头的新娘相连;用坟墓将外头的我和里头的母亲相连;用海峡将这头的我和那头的大陆相连。这种联系是无法割裂的,正如诗人所说 纵向的历史感,横向的地域感,纵横相交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种联系将诗人个人的悲欢离合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情真意切令人感同身受。 有发展 才有轰然而汇的情感升华 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文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人生的四个阶段, 我 在变化,在发展,从小时候的 我 到现在的 我 ,星转斗移物是人非, 我 已从那个依恋母亲的小孩子成长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了。现在的 我 已不是原来的 我 。 诗的情节也随个人的经历发展而发展,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是的一张船票,甚至中年时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相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犹如百川奔向东海,犹如千峰朝向泰山,正是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加撩人愁思。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随着人生的发展而发展,作者的爱也随诗的升华而升华,由最普通、最朴实的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伟大祖国的爱。正是发展才使情感自然而然的升华。 有矛盾 才有丰富含蓄 无穷无尽的回味 矛盾的普遍性,在诗中多角度多方位的表现, 愁 字贯穿了诗人的一生,可谓 一生离别,一生愁 ,可见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还体现在作者将母亲、妻子和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而母亲、妻子与祖国大母亲的共性都具有伟大的母性,这样情感细腻,倍感亲切的母性,让游子更加思恋。《乡愁》中 小小的 、 窄窄的 、 矮矮的 、 浅浅的 四个重叠词运用,除了音乐美之外, 小、窄、矮、浅 共同表达了最家常最普通的游子的凄凉和思念,其共性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亲切。 矛盾的特殊性,使诗呈现给读者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年幼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体现了母子亲情,难分难舍;第二小节小节,同胞成年后,告别新婚的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抒发的是男女的爱情,让人牵肠挂肚;第三小节,生死离别,阴阳相隔,母子不得相见,体现了诗人难以释怀的思念;第四小节,祖国不能统一,亲人难以团圆,抒发了诗人渴望两岸统一的爱国情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在诗中也多有表现,同时乡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感悟不同;同是一个 爱 ,诗人表现的有母子之亲情,有男女之爱情,也有对祖国的大爱;诗的第一小节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和第三小节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同样的对母亲的思念切实那般的不同。一个是生离,虽愁却充满了期待;另一个却是死别,阴阳相隔,永不能见的痛苦,这种矛盾的特殊性才让一首小小的诗,丰富多彩,给人无限的回味。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将诗歌与哲学密切相连,是乡愁用哲学赋予了诗的灵魂,用诗给了哲学生命,才使有生命的哲学更诱人,有灵魂的诗歌更魅力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241aa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