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小儿辩日》文本解读 25号 彭宁玲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是一则短小的寓言。文章叙述了两个小孩凭借各自的主观感受,对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争论不下,最后连博学的孔子也无法做出判断的一则故事。全文一百多字,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理解。文章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两个小孩对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接着写两个小孩凭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直观感受,阐明各自所持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做出判决从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文章通过简单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在表明各自观点时,既有直接阐述,也有间接引用。然后仅通过两句对话从日常生活中可直接感受到的现象的角度证明了各自的观点,一个从视觉角度去分析,太阳在早晨大,中午小,所以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一个从人的冷暖感觉角度去分析,早晨凉,中午热,所以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为强调各自理由的正确性,都用了反问语气。这既符合孩童的争强好胜的个性特征,也切合了题目中的“辩“字。最后在孔子不能判决的情况下,作者又用了一句反问句“孰为汝多知乎”来表现儿童的天真和机智。寥寥几笔,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把争辩的过程清楚地展现了出来。 文中的神态描写仅有一处,就是“两小儿笑曰”中的“笑”字,这个笑到底该怎么理解?是对孔子的讥笑吗?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是最单纯的,最纯洁的,没有大人们那么多杂念,他们心理怎么想就怎么说,不会像大人们说话那样含沙射影。在孩子的心目中,孔子是圣人,应该知道很多知识,而当时两个孩子又自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他们觉得根据生活经验就能判断出结论,但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却为难了孔子,令孔子不能作答,所以觉得很奇怪,于是笑着说了一句。这个“笑”字应该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寓言是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本文给人的启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纳,从孔子的角度讲,作为圣人也有不知道的知识,可见知识无止境,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对待学习,我们应该像孔子那样,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两小儿的角度讲,我们不能根据主观感受来判断外界事物,要有科学依据;要探索自然,需要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对于一些古今异意的字词要注意它的正确用法,比如:去,古义为距离,今义为到某个地方。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菜的汁水。另有一些通假字也要注意它的本字及其含义,比如:“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 本字为“谓”,解释为说;“知”,本字为“智”,解释为智慧。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5da2e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