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5期 近日,一项名为“天河工程”的星箭研制计划引发了广泛争议。“天河”,气象学称为“大气河流”。所谓“天河工程”,就是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美名曰“空中南水北调”。有消息称,这一工程被列入青海省的“十三五”规划,获得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 但项目自2015年提出以来,业内争议一直不断,有观点认为,水汽输送属自然现象,难以人工控制;还有人认为,人工降雨技术不成熟,大规模实施不现实。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在2016年就表示,人工降雨、人工增雨作业“只能小范围内予以实施,比如在5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操作。”“在三江源地区这样跨度达到上万平方公里以上区域的空中调水,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是一个纯学术项目,即便存在争议,也没有必要轻易否定。毕竟学术研究要鼓励创新,纯学术项目耗费的资金也不大,但“天河工程”并不是这样,作为重点工程,其公共性已开始显露,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在上马之前,理应进行更为科学、严谨的论证。遗憾的是,这个牵涉天气的项目,参与者竟然没有一位大气专家——项目提出者、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是河道专家。“天河”团队曾表示,未来会有更多的气候专家参与进来。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大气科学家的参与。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天河工程”团队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经过17位专家投票后,没有通过。 2018年11月22日,公众号“科学网”发布了题为《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的文章,多位气象领域的专家实名对“天河工程”提出强烈批评。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甚至言辞激烈地表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然而,面对质疑,“天河工程”的参与者却回应称,有自己的考量,“现在不接受采访”。科学理论需要在质疑声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三峡大坝建设经过数十年论证,南水北调规划数易其稿,正是经过充分讨论,方能顺利完工。有争议并不可怕,面对争议不愿公开讨论,才有违科学精神。退一步说,除去科学精神的要求,“天河工程”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解释清楚其可行性。 媒体评点:“天河工程”所代表的科学开拓与探索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良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预期的结果。改造大自然,造福人类的前提,是正视科学常识和自然规律,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尊重专业的声音。今天我们质疑“天河工程”,不是否定他敢于想象的精神,而是质疑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即便是雄心壮志,也要经得起严肃且严谨的论证,否则,就是拿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在冒险。(国华《新京报》;《钱江晚报》) 话题拓展: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大胆想象,小心求证;面对质疑;责任和义务……(资料来源:《新京报》、腾讯科技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68a6ee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