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组织材料的思维训练

时间:2022-08-02 09:54:5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作文组织材料的思维训练》观课报告

——写作要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平时习作还是考场作文,面对同一话题或主题,一个显著问题是作文中细节安排的雷同和选材的不典型。在素材的采用上,存在着过多采用别人用过的、陈旧的材料的现象,这些“鸡肋材料”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生活真味,行文中假话、套话连篇。让人读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其症结在于:思维狭隘,关注点狭小;对素材不加筛选,想到哪个用哪个,在陈旧、老套的素材上打转。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思维的广度得以提高,认识更深刻,张邺心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思维训练是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一篇有创意、有深度、有文采的作文的生成。写作思维中的“触发思维”“继发思维”和“完形思维”有助于学生理性取材、推陈出新。

比如一写亲情,学生们就是写父母雨中接送“我”上学或回家,母亲为我披上一件衣服;生病时,父母 半夜送我去医院,对父母的爱一直忽视或质疑,突然发现母亲的白发或父亲佝偻的腰身,从而突然醒悟、、、、、、这些素材,缺乏真情实感地诠释“爱”的主题,难以彰显动人的亲情,抒发感动的情感。学生们在做到选材真实的同时,没有做到使真实的材料新颖、深刻。张老师是如何教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她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亲情”、记忆中的“亲情”扩展性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对身边事留心,从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调动起情感体验,捕捉一些新奇的触发点,理性取材和架构材料,激发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具体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捕捉新奇的触发点。张老师以一篇《被偷走的四厘米》为例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于“亲情”,你想到哪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关于你自己的亲情故事,你能找到什么样的触发点。老师提示:可以是一个物件,一个瞬间,一个细节等等,要做到“新颖、细微、巧妙”。这个触发点就像一个靶心一样,围绕这个靶心就有了写作的方向,就有了“要写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触发点”,比如“打电话”“台阶”“头发”,有了这些小点,就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亲情作文。

二,继发思维中的罗列、筛选素材。围绕触发点,你能想到哪些素材?哪些需要删掉?例文《被偷走的四厘米》中,作者罗列了很多素材,有影子、玩耍、身高墙、接我、果园、新家具、做饭、洗衣服等素材,作者认为“做饭”“洗衣服”这样的素材太过普通,不够典型,就筛选掉了。有了这个继发思维,学生就避免了写俗套的、老旧的素材了。


三,完形思维中的“思维导图式提纲”。确定了素材,如何组合、架构一篇文章呢?思维导图式提纲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清晰、完整。以《被偷走的四厘米》为例,提纲中有两个小人,两人小人的身高发生了变化,原先是奶奶比我高出四厘米,现在是我比奶奶高出四厘米,通过“影子”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的变化都印在了“身高墙”上,这个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我和奶奶相处的这十几年中,“果园”和“新家具”成了两个特写的镜头,是文章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时间这个“小偷”,偷走了我和奶奶的身高差距,却偷不走我和奶奶之间浓浓的祖孙情谊,这篇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所有想写的内容都在一张小小的图片里,通过文字和图画进行表述,所以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借鉴提纲上所提炼出的内容进行构思,进行动笔。

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这是评课专家徐南南老师留给我们的思考题,我会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75eeda915f804d2a16c1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