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研究“世界各种宗 教的经济伦理观” ,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 及其与 该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被称为理论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者, 对现 代社会科学影响甚大。主要著作有: 《宗教社会学论集》、 《中国宗教:儒家与 道家》、《印度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 1904〜1905年分两部分发表于韦伯主编的 《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学文献》 杂志,后经修改作为 《宗教社会学论》 的第一部 在 1920年出版,全书共五章,分为上、下篇。英文版由美国学者塔尔克特.帕 森斯翻译,1958年由美国查尔斯•斯克瑞伯纳尔之子公司出版。中文版有两个 译本。一是由彭强、黄晓东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走向未来丛书” 之一)。另一个由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 1987年出版(“现代西方学术文 库”之一 )。前一个译本仅收录了正文,后一个译本收入了篇幅相当大的注释。 本文根据后一个译本分两部分介绍。 第一部分上篇“问题”包括第1〜3章,是对全书所要论述的问题的提出。 正文前的“导论”是整个序列研究的导言,说明其研究目的,这里不作介绍了。 第一章“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分析宗教与经济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 工商界领导人、 资本占有者、 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 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 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 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 而且, 资本主义愈自由, 这 种情况就愈明显。 其原因可以从所受的教育来分析。 教徒在近代经济生活中有较 多所有权和管理地位, 不仅在于他们继承了较多财产,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较多 接受技术性或工商业性的专业教育。 新教徒由环境所形成的心理和精神特征决定 了对职业的选择, 从而也决定了一生的职业生涯。 因此, 应该在入教信仰的永恒 的内在特征中来寻求经济地位的差异,即要说明宗教精神与经济的关系。 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论述这种精神的实质。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 克林关于资本主义精神曾有精辟的论述。 他的论述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伦理: 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 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 人被赚钱的动机所左右, 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 这种获利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这就是 资本主义精神的首要原则。 这种观念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存在, 但它作为一种精神 而取得统治地位是在与其他力量进行搏斗之后。在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社会中, 这种精神是被排斥的。 不以满足需求而以无限获利为目标的心态有资本主义企业 中找到了它最合适的表达,企业也从资本主义精神那里汲取到它最合适的动力。 体现这种精神的主要不是商业贵族中那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家, 而是处于 上升时期的工业中产阶级。 这些人节俭、刻苦,不想消费只想赚钱, 精明而大胆, 自制而可靠, 明智且富于献身事业的精神。 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把赚钱 看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自身目的, 看作是一项职业, 这种现象是与所有那些时 代的伦理感情背道而驰的。 这种资本主义精神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 可以从理性主义 对1 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市场中演绎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 新教形成了一个先于纯 粹理性哲学发展的阶段。 第三章“路德的‘职业'概念”,说明本书的研究任 务。 “职业”这一概念在德语中是“ Beruf”,在英语中是“ Calling”,也可 称为“天职”或“神圣”。这个概念的产生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它包含了对 人们日常活动的肯定评价。 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 应是对其履行世 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 这就使日常的世俗活动有了宗教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首 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 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 上帝应许的 惟一生存方式, 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 而是要人完成个人 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他的天职。 但是这种观念并不是资 本主义精神本身。 本书要以加尔文、 加尔文派和其他新教派别的著作作为起点来 研究古老的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不是说这些教派的任何 创始人把发展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他们的目的。 这种资本主义精神只是宗教改革的 后果。所以,本书要说明的只是宗教力量在世欲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无数不同的历史因素的复杂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即在什么程度上, 这 种文化的某些特征可以归因于宗教改革的影响。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并 不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问题是要弄清, 宗教力量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 神的形成和传播。 第二部分下篇“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观”,包括第四、第五章,论述 了各新教的基本观点及其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作用。 第四章“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分析了一些主要宗教的教义及其演变 过程。共分析了四种主要教派。 第一,加尔文派。这是基督教新教主要派别之一, 这是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派总称, 产生于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 把 《圣经》 作为信仰的惟一源泉, 主张上帝预定论。 其教义认为, 上帝不是为了人 类而存在的, 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 一切造物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 于上帝的荣耀与最高权威。 上帝决定个人的一切, 得到上帝恩宠的人永远不会失 去,得不到的人永远得不到。 这就使信教者感到内心孤独。 他们的信仰是要从事 有助于增添上帝的荣耀的行为。加尔文教的上帝要求其信徒的不是个别的善行, 而是一辈子善行, 并且还要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样, 加尔文教在其发展过程 中就增加了某种肯定性的东西: 必须在世欲活动中证明一个人的信仰。 这样现在 的世欲生活就被彻底合理化了。第二,虔信派。分为大陆虔信派和德国虔信派。 前者希望借助于强烈的禁欲主义来享受与上帝同在的极乐。 其原则的实际作用在 于对职业中的行为进行更加严格的禁欲控制, 从而为职业概念提供了更为坚实的 宗教基础。 德国虔信派的发展与严格的禁欲教义有所背离, 甚至认为在一项职业 中的劳动就是最好的禁欲活动。 这样,就从功利的立场出发, 对生活加以实用的 理性化,从而引导其教徒走上了禁欲主义之路。 这种禁欲主义就是在各处都首先 寻找活干,然后又细心地、有条理地把活做好。第三,循道宗。其信徒的特点在 于具备有条理的、 系统化的行为本性, 以求达到惟一的确定性。 这一派教义尽管 明显背膏正统教义, 但仍是正统教义的逻辑展开。 它强调缺乏善行德操之人决不 是真正的信徒, 行为成为确定真正皈依的手段或条件。 第四,浸礼宗诸派。 这一 教派的共同特征在于它是信徒的教会。 宗教不再是一种为超自然目的服务的责任 机构,而是相信重生的信徒个人所组成的团体。 它不再被作为教会, 而被作为一 个教派。 信仰的重要性被降到最低的程度。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aef041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