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元宵 “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因此,老家一直称这天为“正月十五”。年前年后,邻里乡亲见了不禁寒暄几句,临末总不忘问一句“什么时候走啊”,回答者如果不确定哪一天,一般会答“十五前后吧”,听者多会劝一句“还是过了十五再走吧”!可见,在大多数人眼里,正月十五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远游人回家过年的最后一个团圆日。 小时候,过了大年初一就开始盼望着十五。等着兜里的小钱袋也肥了,就天天围着奶奶转圈圈。嘴里不停地念叨“奶奶你啥时候去赶会?你几点起来?你要带我去哦。。你说好了带我,可要算话。。。”直到把奶奶问烦了,奶奶答应了一遍又一遍才算罢休。正月十五这一天,算是热闹的,不差大年初一。离奶奶家十里路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在这一天逢会,方圆十几里的人都会在这一天来赶会。去赶会的人往往天微微亮就去,直到吃中饭才回去。那时候交通不便,记得奶奶会领我坐大篷车,在不时颠簸的土路上摇摇晃晃到达集市,我总是迫不及待的第一个跳下车。 大人去赶会会在这一天的会上烧香。烧香的地方也在村子里,远远看去,整个村庄都仿佛笼罩在烟雾里。走近去看,香灰已堆成山。周围的人都挤在一起对着“香山”磕头作揖,为家人祈福。烧过香大家就开始逛会了。会上人山人海,一旦走丢就很难找到,所以奶奶总是紧紧的攥住我的手不让我乱跑。会上有唱戏的,戏台前往往坐着许多中老年、老年人看戏,而小孩子则蹲在戏台下“套圈”、抽奖,买各种贴纸、卡片、小玩具等等,凡是当时有的玩的应有尽有,再加上有了压岁钱,“吃喝”都不成问题,别提多开心了。这也是我为什么缠着奶奶带我去赶会了。只是后来奶奶也搬来了城市,直到现在我再也享受不到那种纯粹的快乐了。 白天赶会,回到家就要准备家人的午饭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上一顿饺子,那是最幸福的了。袅袅的炊烟在屋顶升了起来,就像是往天空吐了幸福的泡泡。晚上天刚刚黑,东家西家就开始叫外面玩的孩子回家“滚元宵”了。说来也怪,那时过年放鞭炮,十五才会放烟花。不过现在大家生活富裕了,随时都能放烟花了,只是少了当时对烟花的热切期盼。大人放烟花,小孩买摔炮,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声音,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烟花。 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与欣喜中长大,蓦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奶奶的背已如弯弓不再挺拔,就连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样子,丝毫没有许多年前抱我时的轻盈。奶奶老了,老到不能牢牢攥住我的手,老到看不到她在炉前灶边忙碌的身影,老到只会呆坐在沙发上甚至连我都不认识。。。看着奶奶年老无力,心中不禁感到心酸万分,眼泪不停地在眼里打转。 天边的烟花接连地绽放,奶奶笑得像个孩子。记忆里的元宵节似乎永不褪色,永不变味。可是如今,在元宵节,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热闹,似乎永远缺少了些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3963c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