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揣摩文中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真言写真景”“真言写真情”,体会作者在特定情景下所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掌握散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从何而来,理解作者彷徨苦闷的内心情绪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散文描写的手法,掌握通感、博喻的修辞手法。 2.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写景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下发学案,完成预习。 一、 导入 课件显示: “硕大的荷叶好似精美的绿盘,其中的脉络清晰可见。绿玉盘上的露珠点点,使得荷叶美丽而不娇艳,反射出的缕缕阳光却格外地耀眼。水上微波悄悄地晃动着,映衬着硕大的玉盘和笔直的莲鞭。莲鞭上分布着几个花梗,托住了让人神清气爽的莲花。由红色渐渐成为粉红色,由粉红色又变成了粉白色,到叶尖后又是粉红色。色彩由根至末由重到轻,与耀眼的绿色对比鲜明。有的莲花开得正盛,有的却含苞欲放,好不迫切。微风拂过,莲鞭随风稍倾,莲花顺势微颤,惊动了莲叶上的蜻蜓振翅飞起,却也不舍得高飞,仍然回旋于莲花之间,也仿佛在欣赏它的美艳,被它那高傲的气质所感染。” 这是描绘一天中什么时间的荷花呢?(明确:白天,日光下的。)那么月色下的荷塘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一下月色下的荷塘吧!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 1.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找到直接描写荷塘的段落。 明确:第四段。 2.请大家大声地带着感情地朗读第四段,感受月色下的荷塘之美。 3.找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段。 三、 分析以真言写真景 1.这段文字依次描写了哪几个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的特点。 明确:清新、淡雅、朦胧 3.探究、讨论 朱先生这篇作品可谓是以真言写真景的代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第四段是怎样体现是月色下的荷塘而不是日光下的荷塘呢?可参考比对老师之前给的这段文字哦! 硕大的荷叶好似精美的绿盘,其中的脉络清晰可见。绿玉盘上的露珠点点,使得荷叶美丽而不娇艳,反射出的缕缕阳光却格外地耀眼。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用“绿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莲鞭上分布着几个花梗,托住了让人神清气爽的莲花。由红色渐渐成为粉红色,由粉红色又变成了粉白色,到叶尖后又是粉红色。色彩由根至末由重到轻,与耀眼的绿色对比鲜明。有的莲花开得正盛,有的却含苞欲放,好不迫切。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博喻: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 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水上微波悄悄地晃动着,映衬着硕大的玉盘和笔直的莲鞭。微风拂过,莲鞭随风稍倾,莲花顺势微颤,惊动了莲叶上的蜻蜓振翅飞起,却也不舍得高飞,仍然回旋于莲花之间,也仿佛在欣赏它的美艳,被它那高傲的气质所感染。”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侧面描写,流水和蜻蜓衬托。脉脉: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含情脉脉。 4.小结:很多同学为了写出好的作文,刻意追求语言有文采。但写的文章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不能用“真言写真景”造成的。(板书:用真言写真景)一字不稳,真情尽失。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写出特定时间——月夜下的荷塘。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四、 分析以真言写真景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往往会借助一些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朱自清要通过荷塘月色来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联系写作背景了。 联系学案 3. 在这种心情下,作者于是来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于是便有了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所以作者不光是用真言写真景,更是以真言抒真情。(板书:以真言抒真情) 五、 在这层认识上,让我们再读第四段,体会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学生讨论,哪些地方体现作者的喜悦和哀愁都是淡淡的)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 六、 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表现的是哀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真是作者用真言写真景,以真言抒真情,才给幽美的月下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朱自清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等文章里,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七、 请同学们再体会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齐读第四段。 一. 二. 导入(4) 1.找荷塘段落(2) 2.散读(3) 3.个别读(2) 三.1.描写哪些景物(1) 2.月下荷塘特点(1) 3.探究(10) 4.小结:用真言写真情(2) 四.1.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此时心情(3) 2.背景(2) 3.用真言抒真情(1) 五.再品(6) 六.总结(2) 七.齐读(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913b4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