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民国时期报纸管窥散文文体的嬗变 作者:陈由歆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民国时期辽宁地方艺术传媒研究》(编号为L10DZW017)成果论文。 摘 要:古代散文演变出来的杂文、报告文学、通讯对民国时期现代报业发展有实质性的意义,反之,报纸媒介也促进了现代文体的全面成型。论文以《东三省民报》为切入点论证了散文在如何在现代媒介上衍生出更多新的文体。 关键词:民国报纸;散文;新闻类文体 作者简介:陈由歆,1973年生,女,辽宁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0-01 我国古代文体通常分成骈、散、韵三大类,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均阐述了这种按照语言风格进行的分类标准。晚清报章新媒介的出现对文学生产、传播体制以及阅读习惯产生了潜在的影响,陈平原曾经说过“记录工具和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突破,都不能不或隐或现地影响文学形势的发展”,媒介的变革直接参与了现代文体的形成转变过程。随着散文的语体风格和实用功能越来越多样、复杂后,就需要对散文进行体裁上的细致划分,以适应媒介传播的需求。这样就使现代应用文类文体(启事、广告)、新闻类文体(纪实、专访、通讯)从原属艺术类文体的散文中产生并分离出来。近代和现代报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文本,以下就以民国时期沈阳报界发行时间最长的官办报纸《东三省民报》为史料研究对象,勾勒古代“散文”到现代文体这一漫长细微的嬗变过程。 一、古代“散文”衍生出现代媒介新文体的原因 第一,由“散文”本身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散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散文范畴里除了类如诸子散文的论说体外,用以表现文人日常生活、山川行记、读书心得、历史掌故的笔记体也非常多见,可见古代散文的用途就是多样化的,所以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按照行文目的将其分为论辩类、奏议类等。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散文范畴内的“论”、“说”、“记”、“传”等成为主要文种,晚清和民国报纸上也正是以上“散文”文种补充了小说之外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向现代文类中的杂文、时事评论、人物专访,事件通讯等的过渡文种,兼具文学的审美特点和新闻的时效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由报纸作为大众阅读的文化媒介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现代文字媒介,综合性报纸注重新闻时效性,书刊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或者满足文学审美需要,报纸的新闻版面和文艺版面则通过吸取前两者的优势,提供可读时间更长的阅读材料,从而培养固定的读者群,增加读者数量。从现代写作的文体论角度看,民国报纸的政治和民生新闻占了很大比重,它大量地占据版面,产生了与新闻混合编制的副刊性质文字。正如《新民晚报》(1928年9月20日)一版《创刊小言》所说,“办报有三难”即“一在教育未普及,读者少”所以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二在通讯不便利,消息多为昨日黄花”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合文种,减少报道的滞后感;“三是国弱民穷,购买力有所不及”要求版面含量大、信息集中。 第三、古代散文主要用于抒发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感受,近现代报刊的主要撰稿人接受了科学、平等、民主的观念,散文进入报刊媒介后就不再是少数文人垄断的专利,而被纳入了公众参与的一个“公共”舆论空间。与此同时,现代报刊对中国文人的塑造也是全方位的,促使他们走出封闭的象牙塔。散文在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原来的文体特点。像《东三省民报》(1924年5月3日)7版 “求常识,文学哲学,科学之稿件”解决“道德、经济、学校教育问题”,该报的文艺版面《奇珍错杂》在1928年8月12日起将“文艺”栏目更名为“学艺”,为了落实改版宗旨“聊聊数篇、殊不知厌阅者之望,而副社会之责除了文艺各项之外,再添关于公民教育必修科目,例如政治,外交经济等常识。无不记载,而尤注意于海外珍闻”,特增加“世界消息”、“海上珍闻”等固定栏目,约“西征随笔”等游记类型的通讯稿件,旨在启迪民众了解国内外时事。而同期的文学类稿件只保留了一个专题“江山万里楼诗钞(抄)”,10月该专题变成了长篇小说连载,但依旧版面较小。通过以上叙述可见“散文”已借助民国报纸媒介这一平台“异军突起”,和现代小说并驾为文体新秀。 二、沈阳地区民国报纸新文体的栏目分类 民国时期的报纸大多设有国内外要闻、地方消息、时政述评、社会奇闻、小说文苑、政府公告和重要启事。《东三省民报》的文艺版《奇珍错杂》设置了杂谈、漫言、志异、道德、经济、谈瀛录、海上珍闻等。由于民国尚属现代媒介文体的发展时期,因此版面及下设栏目的划分不够细致准确,使得文艺类、实用类和新闻类文体边界混淆。考查各个版面栏目可以发现,古代散文衍生出来的报纸新文体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类,论说体散文变成了现代杂文、文学评论和时事评论。《辞海》(词语增补本)说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现代杂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现代杂文的直接源头是清末报纸的“时评”和粤港报纸的“谐部”。民国时期报纸杂文栏目占了很大比重。如《东三省民报》12版的“道德”、 “杂谈” “法制”和“漫言”等;除了贴近生活的一般论述性杂文,民国报纸也刊登和今天时评、社评极为近似的议论性文章。 第二类,从记叙性散文衍生出了文化随笔和旅行游记,这种随笔借古论今,表现知识分子情怀或对现实的看法,如《东三省民报》 “文钞”和 “杂志”等栏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类,传统散文文体也催生了报纸的“灵魂”即以消息和通讯为代表的新闻类文体。通过《惊动世界之诺比烈瓦北极探险》、《关于东北问题张学良与国民要人通电》等说明沈阳地区该时期报纸消息等文种已基本成熟。民国报纸上最“年青”的文体是人物通讯,它最早脱胎于“花间记”这个专门记录青楼花魁的人像速写栏目,没有摆脱写人散文的框架。后来报道的焦点主要是时政要人,比如《东三省民报》“神州日记”这一栏目连载了《共产党的由来》,介绍了李大钊、陈独秀等重要创始人。综上,可以看出来由古代散文演变出来的杂文、报告文学、通讯对民国时期现代报业发展有实质性的意义,反之,报纸媒介也促进了现代文体的全面成型。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式群: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4]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报业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cbab9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