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实证调研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实证论文调研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论文能够写好的基础。本科同学缺乏对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思路,从而影响调研最终影响论文的写作。 关键词:指标 相关性 赋值 一、指标内容的选择 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引入实证内容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趋势。随着商学院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证化成了摆在老师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以往一般都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才会要求撰写实证类的论文,这样每个老师手里最多也就两三个学生需要去进行实证类论文的指导,而引入本科生撰写实证类论文后,每年指导学生的数量变成了使人十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比较重要的就是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即如何教会学生按照实证类的毕业论文的基本规范去撰写实证论文,毕竟对于本科生而言,在他们的四年学习生涯中少有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也非常缺乏,而要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毕业论文,对基本研究方法的强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其中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同学如何进行问卷调查,构建指标。 指标内容的选择首先就是应该与研究的课题一直,很多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跑题了,这就是说当初没有调研好:问卷设计的指标是不是与课题具有相关性,是不是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也引入了课题?另外对一个专题的研究要达到多深的层次,例如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研究,那么会涉及到收入,收入应该以什么为口径?税前还是税后的,或者住房条件,新能源车的充电桩安装费用每个小区也不一样。此外一个成功的指标体系还要能够对统计量进行细致的区分,区分其态度,继续以新能源汽车购买为例,最简单的当然是买或不买,但可以进一步区分10万以内的买不买,10-20万的买不买,20-30万的买不买,30万以上的是否会买,这样就能够明确的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进行区分。 二、指标相关性关系检验 经验关系的检验是考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指标之间具有了相关性才应该被引入问卷中,一般而言,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如个人支持低碳消费,那么他的各种行为都会支持低碳,例如平时喜欢走路或者骑单车,使用的家电比较环保,用电比较节省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低碳化的行为并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需要区分原因和结果,不应该把低碳行为看成是支持低碳的原因,而应该看成是低碳的不同结果,支持低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可能是由于接受了低碳生活的教育,也可能是自身比较热爱环境,这些原因之间是不一定具有相关性的,而结果具有相关性,在相关性的情况下,支持一项内容的人比不支持另一项内容的人更支持相关的另一项,两项就是具有相关性的。 相关性是检验该指标是否是检测变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如果两个指标没有相关性,很明显不可能检测的是一个变量,这时候要么一个指标错了,要么两个指标都错了,反过来如果两个指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同时出现两个指标了,因为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存在着重合性的关系。对于相关性的检验而言,包括二维检验以及多维检验。检验的目的是明确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考察该指标能够构成符合指标体系。 三、指标赋值的逻辑结构 在确定相关指标项目后应该根据统计范围进行赋值,赋值的目的是便于日后建立计量模型。指标赋值要求首先确定指标的范围,如果指标确定范围过大,会导致统计时数据集中在某一区间而无法实现样本之间的区分,其他区域则没有样本,反之若指标区域过小则会导致模型无法囊括所有的指标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指标的每一项内容确定有关的权重,对于不同的指标,一般而言应该赋予相同的权重,但是有些指标对于变量的表达是重复的,只是为了更细致的表达变量,这时候这几个变量便应该合并为一个变量的权重,例如人的体型,身高、胸围、臂围可以是相同权重的,但是身高这个权重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腿、躯干、头的长度并进行加总。另外,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权重还需要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在同学的论文写作中,通常来说对于变量的权重都很难说清楚是如何赋值的。在实际的赋值工作中,变量的赋值一方面要根据先期的文献阅读来确定大体的模型,也要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分值情况,另外对于权重的赋予实际完全可以在调研结束以后根据调研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对缺损数据的几种处理思路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对于论文写作必然会存在数据的缺损问题。缺损问题的发生是经常性的,可能是调研对象不愿意填写、偷懒或者根本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缺损数据的处理,同学往往本身也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说缺损数据的确实应该首先搞清楚数据缺损的原因,到底是因为调研对象本身不知道,还是觉得不愿意回答,然后再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处理方式。具体而言:第一,如果数据本身不是特别重要,是可以考虑放弃一部分数据的,对于非关键的调研数据,如果对论文本身的影响不大,可以放弃;其次可以考虑对空的地方赋予一个值,因为空余的地方本身也是有其意义的,空缺可能本身代表着一定含义;最后也可以取一个中间值,来代替具体的数值。 [1] 宋怡欣(1983—),男,上海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金融法博士,中国法学会会员,上海法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金融法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cfe792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