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之美佛经美学

时间:2023-12-29 08:2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文化之美佛经美学

古代文化之美佛经美学

佛经装帧形式的演变,取决于制作材料的进步和阅读者对翻阅方便的要求。佛典读者多是僧侣及佛教徒,基于对佛法的尊重,诵经时端坐正念。因此,“易翻便诵”成为佛经装帧形式演进的最大因素之一,并与世俗书籍装帧交互影响,形成中国书籍装帧史重要的内容。

卷轴装:卷轴装又称卷子,早期的佛经都是卷轴装。沿袭古代帛书形式,把纸张接成长条,在卷尾黏上木轴,以便于展收。

叶子:文字多的,装成长卷;简短的咒语,则使用单叶纸张,称为叶子。叶子方便、廉价,在印刷术发展初期,颇为流行。

经折装:卷轴装诵经不便,唐代后期,佛教徒将长卷的经纸,按一定行数,连续左右折叠,前后加上硬板封面,称经折装。其在清代以前,一直是佛经最主要的形式。

册装:至五代初期,由于经折装的折处易断裂,遂发展出册装形式,依序有蝴蝶装、包背装与线装的演变。

蝴蝶装:所谓“蝴蝶装”,是以书叶的版心为中心,将印有文字一面朝内对折叠起,再将各叶折缝对齐,黏在包背厚纸上。此种形式在翻阅时,叶的两端有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

包背装:因蝴蝶装的书叶与书叶间有完全空白的一面,翻阅不便,后来就将向内对折的书叶改为外折,以书叶两边的余幅固定,外面再加上一整张纸黏连书背,包裹书的前后,即为“包背装”。

线装:将包背装黏连书背的方式改为对齐打孔穿线,即为“线装”。

线装有四眼﹙孔﹚、六眼、八眼的穿线之别。佛经以线装订起源甚早,在出土的辽代﹙907-1126年﹚佛经中就有;然而正式的线装,是出现于约明代中叶(15世纪)以后。

方册褶装:这是一种采书画册叶对折的装帧形式,每半叶略成正方形,佛经中比较少见。

佛经装帧形式的演变,取决于制作材料的进步和阅读者对翻阅方


便的要求。佛典读者多是僧侣及佛教徒,基于对佛法的尊重,诵经时端坐正念。因此,“易翻便诵”成为佛经装帧形式演进的最大因素之一,并与世俗书籍装帧交互影响,形成中国书籍装帧史重要的内容。

卷轴装:卷轴装又称卷子,早期的`佛经都是卷轴装。沿袭古代帛书形式,把纸张接成长条,在卷尾黏上木轴,以便于展收。

叶子:文字多的,装成长卷;简短的咒语,则使用单叶纸张,称为叶子。叶子方便、廉价,在印刷术发展初期,颇为流行。 经折装:卷轴装诵经不便,唐代后期,佛教徒将长卷的经纸,按一定行数,连续左右折叠,前后加上硬板封面,称经折装。其在清代以前,一直是佛经最主要的形式。

册装:至五代初期,由于经折装的折处易断裂,遂发展出册装形式,依序有蝴蝶装、包背装与线装的演变。

蝴蝶装:所谓“蝴蝶装”,是以书叶的版心为中心,将印有文字一面朝内对折叠起,再将各叶折缝对齐,黏在包背厚纸上。此种形式在翻阅时,叶的两端有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

包背装:因蝴蝶装的书叶与书叶间有完全空白的一面,翻阅不便,后来就将向内对折的书叶改为外折,以书叶两边的余幅固定,外面再加上一整张纸黏连书背,包裹书的前后,即为“包背装”。

线装:将包背装黏连书背的方式改为对齐打孔穿线,即为“线装”。

线装有四眼﹙孔﹚、六眼、八眼的穿线之别。佛经以线装订起源甚早,在出土的辽代﹙907-1126年﹚佛经中就有;然而正式的线装,是出现于约明代中叶(15世纪)以后。

方册褶装:这是一种采书画册叶对折的装帧形式,每半叶略成正方形,佛经中比较少见。

佛经一开始主要靠手写流传,后来有了刻本大量印刷流通,随着装帧的演变及不同时代独特工艺及艺术风格等因素,佛经内容的形式与版式逐渐走向规范化、艺术化,除了宗教上实用的目的,也因着刊写佛经的功德目的,同时要求内容的华丽美观,特别是宫廷版本,极其精致庄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f42914ba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