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孔子的赞美与批评”多维解读 【 简 析 】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 “ 救人受牛”和 “ 赎人不报账”,涉及 了孔子、学生一 、小孩 、小孩的父亲 、 大家、学生二 、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 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这类材料 的解读,可以从 “ 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根据 《吕氏春秋 ·察微 》记载 : “ 救人”的学生为子路, “ 赎人”的学 生为子贡。 【思考一】:寻找孔子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 拨 一 :孔 子 以 发 展 的眼 光 看 问 题。孔子预想这种做法对他人和社会的 影响,肯定子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鼓 励人们向善;批评子贡的行为,因为他 为鲁国人们树立了太高的道德标准,导 致人们因权衡利弊不做或少做善事。 点拨二:孔子认为评价好 事的标 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只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才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良性循环。就子路的事情来看,它告诉人们只要做了好事就可以接受奖赏,在 “ 利他”的同时完全可以 “ 利己”。这样做的意义更在于社会对 “ 做好事”的 认可。 点拨三 :孔 子认 为 ,“高尚” 的 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孔子批评子 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 奴隶, “ 报账”和 “ 不报账”都是错误 的。 “ 报账”就损失了 “ 名声”; “ 不 报帐”就损失了 “ 金钱”。做了好事而 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就不会有人去做 了 【思考二】 :寻找 “ 人们”对子路和子 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 一 :以静 止 的观 点看 问题 ,就 事论事。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 “ 贪 心”,子贡不去报账是 “ 品格高尚”。 其思想核心是 “ 利”与 “ 德”的关系。 点拨二:以发展 的眼光看 问题。认 为子贡不去 “ 报账”是 “ 品格高尚”, 子路不该接受 “ 那头牛”,否则就是 “ 贪心”。由此 “ 人们”就会认为,以 后做好事也必须拒绝别人的奖励,这样 做才合乎 “ 高尚”的标准。 【思考三】:感谢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 感恩心理。能够出得起 “ 一头牛”的奖 赏,小孩的家经济条件一定比较好。如 果这个奖品许诺在救人之前,那么这头 牛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如果这头牛 作为事后的感谢而送给子路,那就说明 小孩的父亲懂得感恩。 【思考四】:鲁国政府的错误。春秋 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 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特别对于 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 这条规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 能做好事。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 道德面前败下阵来 。政府只知道一个子 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鲁国百姓 因此就不能奉献了。政府是规定的制定 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 者。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 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 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 想之 “ 准" 】 面对一段特别复杂的材料 ,写作 前必须确定主题。确定主题的诀窍在于 抓住两段材料的中心和把握材料的倾向 性。 抓中心和倾向性最直接的方法是结合文字的多寡进行分析。材料中写 “ 评 价者”所用的文字相对较多,在评价者 中,写 “ 孔子”的文字又是较多的。因 此,可以确定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在宣扬 孔子的思想,而孔子之所以与众不同, 在于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抓中心和倾向性的第二个方法是抓 冲突。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发现 “ 两件 事情在性质上获得了一致性” ,即都是好事。所不同的是一个人 “ 受牛”,一 个人 “ 不报账”。这是争论的焦点。人 们认为,好事不能和 “ 利”挂钩,或者 不能 “ 受人之大礼”。而孔子则认为,“ 利”和 “ 礼”都不重要,只有有利于 社会发展的事情才是好事,从这一认识上的冲突着手。 【 想之 “ 深" “ 新” 】 “ 连线现实”可增加认识问题的深 度, “ 逆向思维”可提高认识问题的新意。 关 于做事者 “ 动机 ”的思 考。子 路作为救人者,最可宝贵的就是他的直 率和勇敢。这表现在他救人时 “ 奋不顾 身”及事后接受报酬上。相对于子路的 行为,连线现实生活,做一个比较: 湖北省新 洲县农 民程新 安为抢救 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当 人们要 求打捞队去打捞英雄的遗体 时, 一个打捞 队的 开价是5 0 0 0 元 ,另一个打 捞队的开价是1 0 0 0 元,还说这是 “ 看在 英雄救人的份上”。还有在上海黄埔江 畔,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 竟然问: “ 给 多少钱?”还说 ,不说好 价钱 就不下水。 这些人救人讨价,和子路的奋不顾 身形成鲜明对比,你是否感觉到子路的 高尚了呢? 关 于评价者 “ 价值观 ”的思 考 。 “ 人们”和 “ 大家”在材料中作为评 价者站在孔子的对立面。他们对于子路 “ 救人受牛”的评价是 “ 贪心”,对 于 “ 子贡赎人不报账”的行为则大加赞 赏,其思想根源在于他们仅认同 “ 中国式的奉献”,即只能付出不能索取。连线现实: “ 雷锋”“ 焦裕禄”“ 李素丽”是我 们歌颂的对象,他们只奉献不索取 ;中 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只奉献不索取。相 反,德 国克里斯托 小镇镇长却强迫中国青年杨立奉献之后必须 “ 索取” 。事情 是这样的 :中国青年杨立在经过克里斯托小镇时捡到一个皮夹,他把皮夹交到市政厅没有留下姓名就 离开了。小镇镇长为了奖励他竟然发动了 “ 百余名警察” 寻找他。这在杨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克里斯托镇的镇长知道杨立的想法后 ,用英语说了句 “ 东方式思维” 。然后 严肃地说 ,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 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 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 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 ; 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 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 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习作展示一】 从人们的评价谈起 孔子 有个学生冒着生命危 险救了一个落水 的 小孩 ,小孩的父亲送 他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可是大家却认为 他 太贪 心。而孔 子 另一个学生到 国外 去旅行的时候赎回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 人,没有按照鲁国政府的规定去报账,人们却夸他品格高尚。 同样是做 了好事,却因为对待物质 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 了人们不同的 评价。为什 么呢? 究其原因,在人们的心目中,中国一 向是礼仪之邦,只有谦虚和无私奉献才 是好人。子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头牛,在兵戈相见的春秋时期,算是很贵 重的礼物了,而子路就那么轻易地接受 了;看看人家子贡,花 自己的钱为公家 做贡献,不计较不抱怨,那才是真正的 有 义之人啊 ! 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 可兼得——受 “ 利”而无 “ 义” ; 得 “ 义”而失 “ 利 ” ,这就是人们 的价值 观 。这种观念统治中国2 0 0 0 多年 , “ 做 好事不留姓名”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 自觉的行为,直到现在,我们在做 了好 事之后,不但不敢不会不想接受别人的 奖赏,甚至在被别人夸赞的时候还会脸 红。这真的是正常的吗? 看过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一段经 历以后 ,深深被克里斯托小镇镇长的话 所感动。把捡到的装有钱和信用卡的皮 夹交到市政厅,这在 中国实在是平凡得 不能再平凡的事情 了,可是克里斯托 小 镇的镇长为了让杨立领回一枚奖章和5 0 0 欧元的奖金 ,竞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进 行寻找。 克里斯托 小镇 的镇长还给我 们上 了生动的一课 。他在 了解了杨立想法以 后 ,严肃地说 :“ 施恩不图报 ,并不是 你们 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 ,可以 说 ,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 当于在 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 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 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 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 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 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 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 任 。” 一个小镇的镇长,把对善举的尊 重看成是 自己的责任,严格执行奖励制度,这种精神,这种执著,这种信念, 令我深思 :我们的传统观念到底还能走 多远? “ 义”和 “ 利”真的不能兼得吗? 【 点 评 】 此文围绕人们对子路和子贡的认识 来挖掘 “ 义与利”的关系,将中国传统 价值观念与德国克里斯托小镇人的观念 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 善举的结论 ;重不应仅是精神层 面上的肯定,也应是物质层面上的奖励。 这种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5c3d8783d049649b66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