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时间:2022-12-14 23:27: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感 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 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肢体上的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有些残疾人对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经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 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因而会严重地压抑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对此,应 当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克服。 对于多数肢体残疾人来说,残疾并没有把他们吓倒,而是给 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残疾进行不屈斗争的条件,因而肢体残疾人常常表现出较为顽 强的意志力,在意志品质方面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往往在学习、生 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 由于许多肢残人有着坚强的意志,所以,在他们的前进道

路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们不仅能跟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还可能为 社会做出比正常人更大的贡献。

2.肢体残疾人怎样克服自卑感?

肢残人部分或全部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 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自我意识,它往往带有强烈的自 我贬抑性的情绪色彩,因而乂被称为消极的情绪性意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学习、 工作和人际交往。自卑感强烈的人,遇事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华,或者 缺乏信心,稍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对那些本来稍事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 到。有自卑感的人精神活动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被压抑。肢体残疾人再 加上自卑感的折磨,会使肢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十扰。因此,进行必要的心理康 复,克服自卑感,对残疾的补偿训练具有现实意义。

要克服自卑感,必须认识自卑感的起

因。自卑感,作为人的一种情绪意识,并非无缘无故凭空出现的。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反映,是建立在这种反映基础上的一种消极的主观体验。自卑感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虽较为 复杂,但通常认为,它是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评价,以及个人的生理、心 理等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

自卑感产生的关键在于社会的评价,一种不正

确的社会评价若被个人所了解,就会像导火线和催化剂一样迅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并 成为个人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错误依据,造成不正确的自我估价,贬损、低估自己的能 力、素质、经验和知识,破坏自信心。这种错误的自我评价一旦形成,就会加重个人心理 上的负担,乂会进一步强化自卑的心理,毁掉自信心,泯灭主动性、进取心以及创造精神, 给人带来巨大的危害。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卑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人际关系不 正确反映的结果,是在把个人与他人进行不正确比较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避免对残疾 人进行不正确的评价、不正确的比较,是消除自卑感的重要前提。

提高对人体器官固有的

补偿功能的认识,对于克服自卑感也有重要意义。例如,浙江省瑞安县有位宵年林成海, 他虽然从小失去了双臂,但意志顽强,通过多年刻苦磨练,终于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在全 国首届伤残人运动会上夺得四枚奖牌。 他用10个脚剧:,每天能糊出60多个大纸盒、500 个小纸盒,他制造的挂屏和团扇,远销 10多个国家,为祖国争了光。

3.怎样做好肢体残疾的康复?

对于同样残疾的人,开展康复的早晚,康复措施是否得当,以及康复工作是否持之以恒, 减轻残情差别很大,对残疾者的心理影响更大。这项工作做好了,肢体残疾人可以终身受益, 理康复才能得到切实保证。 ⑴截肢和后天性缺肢者:① 及早进行残肢训练,以增强其四肢 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力;对于因截肢手术不当而造成残肢痈或幼肢痈的人, 要及时进行残肢修整 和治疗,而后进行残肢训练。② 及时制作石膏接受腔的临时假肢,使其及早结束卧床生活而 开始运动器官的活动,不仅可以使残疾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且也可以促进残肢的合理定型。 ③按照残肢的条件,因人制宜地设计制作假肢,假肢的接受腔要与残肢完全适配。④安装假 肢后,要严格和持久地进行功能训练,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代偿作用。 ⑵上肢或下肢功能障 碍者:① 及早进行残肢训练,以增进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② 按照其病变、畸形的具体情况, 计、制作合适的矫形、辅助器械,并且全天戴用和长期戴用。③配戴矫形器、辅助器后,要 及时进行功能训练;同时要定期复查,根据继续矫正的需要,调整改进矫形器,不断促进矫形 作用。⑶躯十残疾导致截瘫、偏瘫或四肢瘫者:首先进行加强肌力与关节活动能力的训练。 同时根据需要制作矫形、辅助器械,使其能够起坐、翻身,进而借助于学步器、电刺激器练习 走路,乘轮椅到户外活动,争取结束长期臣床或静坐的生活,早日进入更广泛的交往中,为回 归健康群体作准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d65676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