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随笔

时间:2023-01-12 15:35: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课标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课内激活课外,课外延伸课内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比如六年级《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2、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拓展阅读广度。

1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源头活水” 如在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进行编排的,课本中涉及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和鲁迅相关的文章,“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名言,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时候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逝去的锐利》等书籍,学生也会兴趣十足。

3、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由一篇文章进入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相关文章或书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再讲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将《临死前的葛朗台》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学了《将相和》,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它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看过的学生讲讲其它体现诸葛亮才智过人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以教材中文章的作者为衔接点,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 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师能掌握这个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如在四年级《蟋蟀的住宅》一文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学完此文后学生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

二、利用课内时间及时反馈,定期交流,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积极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20b6a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