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时间:2022-04-01 03:02:5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志于道

作者:余立国

来源:《湖北政协》 2017年第6



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孔子认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做人要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礼乐等技艺。南怀瑾先生说,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中心和真正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这四点做到了,人生就有大意义,就形成了理想的人格。

本文说说“志于道”。

何谓“志于道”?“志”者“慕”也,仰慕追求之意;“道”者“通”也,乃事物本原之理。孔子这里说的“道”,既包括天道,即宇宙运行之理,更包括人道,即人生意义何在。从人道上讲,就是教我们要立高远之志,要达到崇高的境界。道的含义,还可以从《中庸》的一句话来领悟。《中庸》说:“率性之谓道”。这里的“性”,是仁义智勇等美好品质的总源,人人都有,但人不自知,更不能自然呈现。这里的“率”是“循”的意思。“率性之谓道”就是依循和明了人的本性。这也就是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早上领悟了人生真理,找到了人生的康庄大道,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可见道对人生的意义所在。

儒家自古就有“尚志”的传统,特别重视树立高尚的志向。那么儒家是怎样论道的呢?这集中体现在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道上。

孔子并没有对君子给出明确定义,倒是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划出了一道道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君子之道是什么,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就是这些“道”。对于儒家表述的君子之道,余秋雨先生列出了以下九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德之风,小人德之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这几条,应是我们所“志”之“道”和所求之人生境界。

然而,能否“志于道”与人生的格局大小和境界高低密切相关。因为道虽然自在人心,但因教化不同,道往往被“私欲所蔽”,不会自发呈现。道就像一粒种子,需要境界这一“环境”的护持,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重要的是要通过修炼形成人生的大格局和高境界。

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问题有精辟的论述。在他看来,由于个人对自己所做之事意义的“觉解”程度不同,就从低到高依次形成了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处于自然境界的人,是指那些对自己周围的客观事物和自己的行为缺乏清醒认识的人。他对于其所行之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不觉解。这样他所做之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一种自然状态,就如庄子所说的“混沌”一般。

处于功利境界的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做事的后果虽然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自己有功利意义,其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整体而单独存在。有了这种觉悟,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甚至做事是为“义”而不是“利”。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了解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更知道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是社会组织的公民,还是“宇宙公民”,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悟,他不但对社会作贡献,而且对宇宙尽职责,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种觉悟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或宇宙境界。

冯友兰先生进而指出,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四种境界依次上升,天地境界最高。

有境界就能志于循道,无境界只会流于低俗。因为“人禀有了境界,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自由解放,才能使自己摆脱世俗的束缚,进入永恒和无限的意义体味之中”,也才是真的“志于道”。我们生活在世俗中,不是圣人,甚至也难以“成贤”,但是这不妨碍我们追求圣贤境界。人生境界的高低虽然决定于人生“觉解”,而人生“觉解”又是来自于人生“实践”,即不断追求和修炼境界的实践。

当今社会五光十色,利益多元,最易撩拨的就是人的心态。要让自己活出“境界”,志于循道,唯有修炼。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志于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506aec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