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一念万里长梦,一念天涯咫尺

时间:2023-03-29 09:36: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们仨》读后感:一念万里长梦,一念天涯咫尺

作者简介:

裘思航,经济1702学生。原经济1703班班长,经济学院组织部副部长。目前在紧张备考ACCA中,开朗简单夜跑担当,爱玩爱学也爱浪,最喜欢看电影。

分享图书: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7月。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喜欢上这本书,只需一眼。它小小的,杏黄色的扉页弥漫着一个人的哀而不伤的思念。它走过一个又一个读者的眼睛,化作来自学者家庭的知识力量,化作羡煞旁人的相濡以沫,化作波澜不惊的处世哲学。

20037月,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首次出版,此时老人93岁高龄,她顶着耄耋之孤独一个人娓娓讲述着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笔墨少,隐喻了杨绛陪伴钱瑗与钱钟书先生在病榻上度过的最后两年时光。第一部分中杨绛常做梦与锺书走散,梦里的锺书先生时不时撇下她独自离去。杨绛常与锺书讲她的梦境,害怕真有那么一天他会离开。而醒来时锺书总是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一部分就像一个引子,为第二部分在古驿道上相离、相聚、和相失做下铺垫。最后女儿走了,丈夫也走了,只剩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她一人做了个“万里长梦” ,梦里她“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翻开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就像翻开先生的梦境。

梦里有这个学者家庭的嗜书如命。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她在夫妻二人国外求学的那段期间描写道“在巴黎的这一年,是爱书如命的钟书肆意读书的一年。而杨绛自己也因为能在国外大学图书馆随心读书而深感愉悦。对知识贪婪的汲取与对读书天生的热爱造就了这个学者家庭,造就了世纪文豪杨绛,造就了“文化昆仑”钱钟书。余英时评价钱先生说“钱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里面最后一个风雅之士。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这个家庭因为共同的“嗜书如命”而走在一起,而变得特殊无比。杨绛先生在文中说道“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的这种充实感有很大一部分恰是由读书热情带来的。

梦里有与一个家庭平凡的快乐和温馨。“我们仨”有学者家庭的特殊文化气,也有平凡家庭共有的生活烟火气。两老在外国求学期间自己折腾活出一番小天地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她们自己倒腾做菜,在厨房“探险”,她们自己研发出早餐标配“牛奶红茶”并授爱终生。王小波曾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两老的这种对生活“探险”又何尝不是有趣的定义。在杨绛先生的描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钟书。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方向,会为打翻墨水瓶而不知所措。但这并没有关系,一方“淘气”便有一方一方包容。她们的女儿钱媛也是如此,哪怕是年近六十岁患病床榻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他们仨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6c920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