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学生预习数学 在新形势下,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在学校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最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还要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要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 在高效课堂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的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要学的知识有充分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等完全掌握新知。 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 1.“先读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课堂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 “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如学生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分式的基本性质,问题便得到简化。 3.“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4.“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及导学案中安排的习题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指导预习还要因人而异。预习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结合数学的特点,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对重难点要做适当解析,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的学习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一路走下去,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 预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作为一名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布置预习学案,明确要求学生将预习学案在课前完成,然后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其预习的情况。课上针对学生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可让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讲一讲课,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发现自己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他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把预习工作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学生去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36f6521eb91a37f1115c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