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孩子叛逆犯错,如何沟通他才听得进去? 刘老师: 我是陕西渭南市的一位母亲,儿子上六年级。在孩子写作业方面,我有的时候脾气会很暴躁,会跟他发火,会贬低他所取得的成绩,会拿他和别人比较。我发脾气的时候他总是默默不语,总是流眼泪,不说话,你问什么也不回答,他这样我会更加生气。还有就是我和他爸爸恐怕是注重孩子成绩多一些,孩子的爸爸也是急脾气,如果犯同样的错误,他爸爸就会很生气地训斥,而孩子呢,还是一样,默默不语,就是流眼泪什么都不说。 老师,我想咨询您,怎样才能控制好我们家长的脾气? 陕西家长 陕西家长: 这真是一封让人焦虑的信啊!在信中,我感受到了你认错的姿态,也读到了一丝悔意,这说明你自己也认为这样对待孩子是非常不应该的,但令人焦虑的地方是,你和孩子爸爸都不知道该如何控制情绪。 在我看来,你俩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暴露了三个问题: 第一,你们无法理解孩子的反应,他为什么总是默默流泪呢? 第二,你们不知道除了对孩子发脾气还能怎么做; 第三,你们夫妻俩都不清楚怎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跟你讲两个真实的故事吧。 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天带女儿去参加一个比赛,女儿可能是因为紧张答错了一道题,就被淘汰了下来。当时这位父亲脸色很难看,女儿低着头灰溜溜地走到跟前,希望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可没想到父亲一张口就开始骂人:“笨得像猪一样,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就答错了呢?来之前你不是说没问题吗?”这个小姑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默默地哭,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好像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一样,任由别人指责。 我在一边看不下去了,就走上前跟这个朋友说:“游戏嘛,怎么还动气了呢,孩子答不上来不是很正常嘛,别再骂孩子了啊!”没想到他是这么回答我的:“我这哪儿是骂呀,这是激励她,让她长记性,以后就不会再错了!” 这位父亲的辩解让我很吃惊,也让我意识到一件事,其实我们很多父母都分不清辱骂和激励的区别,他们以为辱骂和贬低可以让孩子长记性、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不得不说这是亲子沟通中最愚蠢的想法。 不论在任何时候,孩子需要的都是鼓励。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成绩好你就夸他,成绩不好你就骂他,那么在孩子看来,你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太势力、太现实了?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只有在成绩好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和表扬,这份爱是不是太残酷、也太轻浮了?孩子是你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他有被爱的权利。可是如果他只能以好成绩换取爱的话,他的一生都将上演不幸。 而鼓励则不同。鼓励意味着,不论在任何时候,孩子都能在父母那里获得最大程度的接纳和力量,这是父母对孩子一种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才是亲子关系得以成立的前提;有条件的爱,任何亲子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这是为人父母的耻辱,或者根本不配做父母! 讲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台湾。 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孩子读小学,做功课的时候,母亲也坐在旁边陪读,如影随形。孩子口渴了,母亲给倒水;写错字了,母亲用橡皮擦擦去错误的笔迹。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成绩不进反退。后来,母亲依然坐在孩子身边陪读,只是把橡皮擦换成了皮鞭。这下更糟了,不但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畏缩。 母亲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参加了一个心理治疗工作坊。心理师听完她的故事以后请她坐在这个孩子的位置上,让另外一个学员拿着皮鞭,在书桌旁陪读。主客易位,乾坤挪移。这时母亲终于体验到了孩子的苦、孩子的怕。还没等到回神,她就抱着拿皮鞭的“她”失声痛哭。回家以后,母亲把自己的椅子搬出了书房。渐渐地,孩子的功课有了起色,这个家也得到了拯救。 先抛开会不会教育孩子这个话题不说,我们很多父母连最基本的做人的情商都不够。情商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也就是有没有同理心(empathy)。正像史蒂芬·柯维所说,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史蒂芬·柯维著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虽然孩子是你生的,但未必你能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动机。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做不到理解,也就够不成一个父母的资格。 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但是它并不深奥。只需要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愿意被父母这样对待吗,不论父母是否打着爱的旗号。当我们愿意这样去思考,我们就能避免许多过激的言辞和举动,就能把皮鞭换成倾听,把辱骂换成鼓励,把望子成龙的功利主义换成孩子个性更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门考试,一次比赛,一次升迁的机会远没有孩子的心智发展重要。因为人生是场耐力赛是一场接一场的马拉松,输掉人生的都是心智不健全者。而那些真正的强者,都是在磨难中以乐观心态承受代价,在代价中获取智慧然后不断成长的人。 刘Sir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8630c9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