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对于各类事物都处在一个疯狂吸收的状态。在这时更加需要教师和家长细心引导,同时在刚起步的关键时期,更要注重对学生事物兴趣的培养。就美术这门学科而言,它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对美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思维全面的发展。而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有可能成为他们一生爱好的来源和动力,仅仅针对美术科的而言,一个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投入更多的精力,获得更高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兴趣;鼓励信心;自主创作;拓展知识。 首先教师一定要适时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增加美术学习的自信心,这是任何一门学习科目前提,当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乐趣和自信感,他们会更愿意投入其中。其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创作,毕竟美术不是枯燥刻板的,与之相反它是极具感想的艺术。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趣味的美术知识,这才能够真正的带动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好感。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适时鼓励增加信心 如果学生在一门学习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成就感恩,总是被打击,那么他们很容易就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自我怀疑,这不利于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美术虽然没有应试的要求,但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负面情绪,那么他们只会越来越排斥美术课堂。所以要求教师能够适时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能够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愉悦感和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更加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中。 例如,在教授“色彩的纯度渐变”时。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我会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观察,或者针对教室内的色彩变化和同学们的服装配件进行讲解,使他们列举一些素材浓度的渐变过程,并进行简单的举例。这时学生环顾四周,很容易得出各种各样的浓度不同变化,这时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这种小小的正反馈,能够带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增强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好感度。其实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门课上,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把握好一些细节,能够不断地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给于表扬。 二、结合生活自主创作 美术本就来源于自然,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在刚开始的学习阶段,教师就能够结合生活对学生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能够鼓励他们自主的进行创作,毕竟美术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创作过程,他们能够真正的意识到美的不同含义和构造,并且在这过程中他们也能够进一步的自由发散思维,更好地与生活实际各方面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带动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鸟的纹样”时。针对鸟这一种动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了一种比较熟悉的了解和认知,这时我仍然会要求他们进行课前的观察,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主动地观察一些不同的鸟类,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一些,比较具有观赏性的鸟类和有特点的鸟类。那么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大胆的自由发言,对鸟的纹样进行一个简单的列举。之后我会对这些例子进行统一的总结,并且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会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画。 三、拓展趣味美术知识 美术学习本就具有极其浓烈的趣味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很多的课外知识。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照本宣科,如果仅仅只是展示教材上的图画和技巧,那么学生只需要自己浏览课本。完全没有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而通过一些课外的趣味知识进行拓展,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丰富对于美术知识的完整性认知,使他们进一步感受艺术的熏陶。 例如,在教授“柱状雕刻”时。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的旅游过程中可能就会见到一些古建筑,有涉及到这方面的雕刻。这时我会使学生自己进行举例描述一下自己的经历,可以与同学进行分享。其次,我会从柱状雕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展开讲解,最后再通过这种技巧使他们拥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展示一些国内现存建筑的精美雕刻,加以完善,通过这些知识的拓展,能够使他们对于柱形雕刻拥有一个完整、深刻、全面的认知。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而言,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带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获得高效的学习效率。首先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其次,让他们能够结合生活,自主进行创作,这才能够使他们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从而真正增强自己的思维逻辑。最后教师能够结合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拓展趣味的美术知识,带动他们持之以恒的对美术学习的好感。 参考文献: [1]刘骁.论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 [2]王世军.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31400a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