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评课稿 渝北金港国际实验小学校 王静 施老师执教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例1、例2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加减法计算,它是按照口算、估算、笔算的顺序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体现《标准》提出的“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施老师通过认真学习《课标》,反复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成功展示了一堂生动、有效的计算教学课。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生动有趣 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喜洋洋和美洋洋吹泡泡的动画情境,情境中出现了喜洋洋吹260个泡泡和美洋洋吹了100个泡泡。这一情境学生非常喜欢,大大激活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有利于本节课问题的探究。此时,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2.看到这两个数你想到了什么?3.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不断推动着学生从收集信息-----复习数的组成------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去进行数学思考,这一环节有趣、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探究埋下伏笔。 二、操作活动真实有效 教学例1时,教师出示情境图以后,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80+50和80-50,教师先让学生猜结果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拨计数器、摆小棒、想一想、说一说等等办法让学生真正理解:“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13个十就是130”的道理。操作这一环节,充 1 分体现了教师重视计算的结果,同时也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三、“算法多样化”与“优化”关系处理得当 例1的教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计数器、摆小棒、形成了方法的个性化,再通过汇报交流形成了多种方法,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通过方法之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用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很受局限,从而理解用“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13个十就是130”这种口算的方法最优化,从而凸显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教学理念。 四、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教学完例1整十数的加减法后,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整百数的加减法,300+900、900-700,学生说出计算结果后,追问:说说是怎么想?这样,学生把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2的教学,则是通过一幅简单的水果图,让学生自己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自己计算出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这样从扶到放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这是一堂典型的计算教学课,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注意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较好地回避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的现象,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如: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小涵家离学校600米,小玲家离学校300米,小涵家与小玲家相距多少米?”学生就 2 有不同的答案,从同一条线上的不同方向用加法600+300=900米;到同一条线上的同一方向用减法600-300=300米;再到不同线上不同方向,大于两边之和,小于两边之差,即大于300、小于900都有可能,而学生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答出结果,给学生留下悬念,留出思考的空间,很好的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进行了结合。 当然,课堂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 1、在教学完例1后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小结,然后过渡到例2时,教师的语言可以再生动一些,使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过方不显得那么生硬。 2、由于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可以再采用一些儿童喜欢的形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计算课不那么枯燥,而是生动和有效。 以上是对本堂课的点评,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谢谢!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7d030c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