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专题六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时间:2022-08-26 20:1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寄扬州韩绰判官

课题 教学目标 重点 教法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课型

新授课

1、引导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学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感悟作者对故人及故地的思念之情 点拨、 交流



个案调整

学生活动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辅助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 这两句实为写景,但景中却浸透着作者的丝丝情愫。让我们带着那份沉甸甸地思念故友、思念故地之情,再来 4、古诗写到这里还没有提到“韩绰”,

教师小结: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后两句。

1

难点

体会“景中蕴情,情于景中”的弦外之音。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扬州吗?扬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交流)的确,扬州之盛,唐世艳称,所以,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与扬州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以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 2 1)读了课题,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给 2)从一个“寄”字,我读出了杜牧对朋友韩绰 师:是啊,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一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你通过一个“寄”字,读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真会读书。看来, 3、你还从诗中那些地方也能读出作者对朋友韩绰的那份思念之情呢?

A“ 1)“隐隐”足以说明作者距离这山的遥远,远到已经模糊看不清了;而这“迢迢”二字可以看出水的源远流长,作者借以暗示距离朋友很遥 2)对比阅读:把“隐隐”“迢迢”这对叠字换


3)谁来读好这一句诗?

师活动

教师小结: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此刻心中的无 B“ 1 预设:“秋尽”说明已经是晚秋了。虽然已经到 2)这一句诗老师觉得是多余的,你同意吗?为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知道杜牧当时是被调到北方任职。北方的晚秋时节,秋风四起,树叶已经飘落,给人一种萧条之感。而此时的江南风光依旧。诗人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心理上已经有了强烈的反差。由于环境的对比,让诗人更加思念故 3)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可以结合课 教师小结:“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特点

学生活动

生自由交流

预设: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1)通过查资料可知: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2)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在那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韩绰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个案调整

(三)回归整体。 整首诗,真可谓景中蕴情,情于景中。这两句诗意在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再来读。



板书

作业 背诵全诗

2


教后



札记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1b1c5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