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小大】 潘祝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 为什么《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是因为革命的失败才感到郁闷?《纪 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 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 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这些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我们 听得昏昏欲睡.”说实话,听了这段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语 文课应该给学生带来知识和享受,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却给学生这 样的感受,我们的语文课该怎样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呢? 2010年我有幸带了我校成都七中网班,听了成都七中游峻松老师 的远程直播课,他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的做法给了我很好的启 示.在教学中游老师打破常规,背离教参的提法,在分析人物心情时不 与时代背景生拉硬拽,只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解剖人物的心情,这样 就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不像传统教学那样非把作者的心情与时代背景 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特别假,不可信,不能理解.避免了教师在教学 中被动的局而,也能让学生从内心真真切切理解作者,产生共鸣,收到 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游老师的做法,我感受到要让我们的语文课余学 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要大胆取舍,勇于突破,不能只拘泥于教材 和教参,应该主动寻找教材与现代生活的共同点,老树开新花,给学生 以启发和享受. 今年,我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示范课上,我 听了徐永强老师的一节示范课一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教材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它同 样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很难想象和体会战 争对人类的戕害,更对纳粹的暴行知之甚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呢?徐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了与奥斯维辛有关的图片 和素材,将它与教学结合起来,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品味语言、看图片, 当同学们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牢房、浴室,成堆的眼镜、鞋子, 被深深震动了,他们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暴.最后徐老 师让同学们伴着音乐(电影《奥斯维辛》的主题曲,极震撼)诵读全 篇,将课堂推向高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 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 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 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以上两个案例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 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 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 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 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 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语文,那么再好的教案也会成 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 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论文录入:100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531773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