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中的烛意象 中国古代诗词在表达上运用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意象是其中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一种。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可以是任何客观事物,如月,雪,水烛等。烛,蜡烛,现我们多用他来比喻有奉献精神的人,甘愿牺牲自己,而为他人着想。在古人的笔下,蜡烛具有跟丰富的含义。 关键词:烛,烛花,忠贞,惜别,烛光,寂寥 诗人入手的角度不同,意象的内涵也就不同。有的诗人通过写蜡烛燃烧至尽以表现一种忠贞不渝的精神,有的通过蜡花表达惜别之情,还有的则会通过烛光的暗淡表达一种凄清寂寥的意境。 一、以烛花喻眼泪,表现诗人对爱情的忠贞。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二、以烛花喻眼泪,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赠别 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诗人看来,眼前那支彻夜燃烧的蜡烛一滴一滴地掉泪,像是在替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惋惜伤心呢。 从这种有心垂泪,无意分别的描写可以看出,离别有多艰难,多复杂。 三、烛光的暗淡明亮表达一种寂寥或是温馨的意境。 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银烛”用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一种冷清凄凉之景。 长门烛 王建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秋天的夜里,摆在床前的蜡烛烛火已经暗淡,铜壶中的水滴也已经滴尽,报晓的钟声却还没有响起。这就是说作者或作者描述的人物一夜未眠(烛火未熄),盼望天明却迟迟不来的心情。久居深宫难掩心中的孤寂之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a412204b73f242336c5f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