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双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德国制造”俨然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而140多年前情况刚好相反。 1886年1月20日,英国调查员发现德国索林根城有上百家“山寨”作坊,竟大肆仿造英国刀具,并打上“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为了________,他们还先将货品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 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无比愤怒,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在抗议和“白眼”中,很多索林根企业倒下了。德国人没有抗议、没有辩解,而是开始彻底反省:( )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而开始________,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在这场质量斗争中,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一方面,它和诚实守信、敬业守责的民族精神相关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大幅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此前,德国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很难想象他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还能有________的追求。时至今日,德国蓝领的收入和白领________。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 B .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C .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D .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 1 页 共 14 页 A . 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 B . 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 C . 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好质量,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 D . 不是低价格,不是廉价产品,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欺欺人 宵衣旰食 精益求精 半斤八两 B . 自欺欺人 卧薪尝胆 精雕细琢 不相上下 C . 掩人耳目 宵衣旰食 精雕细琢 半斤八两 D . 掩人耳目 卧薪尝胆 精益求精 不相上下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三上·龙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于遗产类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历史观和文化观的转向,是民族认同感不断加深的体现。但是,文化遗产范围的扩大,不代表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就解决好了。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工业厂房改造,模式大同小异,大都是将原有厂房进行整饬改造、粉饰一新,然后引入文化创意、餐饮、购物等业态进行充实。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目的就是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厂房改造仅仅把原有的工业遗产视为可利用的场所和空间,大规模的干预使得依附在上面的历史信息消失殆尽,新引进的业态则是商业复制时代下的产物。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它实际上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的困惑。 过去的遗存之被视为文化遗产,从客观上来讲,就是它和原生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了分离,进而来到了当下的语境,成为一项有待保护和继承的文化资源。在近代欧洲历史性纪念建筑的保护实践中,人们所熟知的巴黎圣母院等建筑就是在那时开始作为遗产对象来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尽管那时的保护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但这种有意识的保护行为仍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所持有的敬畏和向往。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也会发现,人们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追寻过程中,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满足了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精神需求。从一开始,过去的遗存作为文化遗产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时,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 认识到文化遗产首要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其实可以让我们在遗产范围扩大的今天,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 第 2 页 共 14 页 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给它们贴上某一个刻板标签或者套上某个雷同的利用模板。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计智慧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生计方式的改变,使得不少年轻劳动力离开家乡去城市打拼,农耕的转型已经在一些地区发生。哈尼梯田的保护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原来保护的主体将不断流失。在现有的保护条例下,人们对哈尼梯田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美好想象尽管还能在物质的景观中寻得,但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却看不见乡愁。在当代语境下,遗产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去留、新旧等讨论,直指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遗产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的想象力与前进的信念。真正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是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反过来才会真正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编自杜晓帆《文化遗产首先应满足精神需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这与当前社会经济条件是分不开的。 B . 最近几年流行的工业厂房改造就是借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幌子进行的商业活动。 C . 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向往,值得人们借鉴学习。 D . 当前只有重视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工业厂房改造案例的分析引出了对文化遗产在当下的功能的思考。 B . 文章第二段分析近代欧洲历史性纪念建筑的保护实践,阐明了文化遗产的首要功能。 C . 文章在论证中多次采用了例证法,并选用古今中外的例子,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D . 文章以文化遗产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证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上应尽量保护好依附在遗产上面的历史信息,过多的干预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 . 过去的遗存只要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就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进入到人们的保护中。 C . 理解了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明白文化遗产首要的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第 3 页 共 1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20d6e5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