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说课 启明小学部:周洲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又是本组的开篇课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组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1、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2、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杨氏之子聪慧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感悟语言的精妙,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运用了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之处。主张积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运用课前预习,课堂理解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交流、汇报等活动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理解古文意思。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认识古文的基本特点,总结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总的说来,是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二、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学古诗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首先要读的有节奏,心里得明白什么地方该做停顿,才能读得有味道。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我先指名读文,采用具体细致的评价使学生明确停顿、语气、语调上应该如何正确朗读。抓住关键字词,带领学生读准音,断好句,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学古文与现代文也有相似之处。文中都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这句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1、生交流后出示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1)谁会读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读?(赞赏的语气) (2)其中的“甚”可以换成那些词? (3)那么杨氏子的甚聪慧表现在哪儿呢? 先品读孔君平的话,“孔君平的话藏着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激活学生思维,进而悟出“杨氏子和杨梅的联系。 有感悟孔君平的话作铺垫,学生不难发现“杨氏子也在拿孔君平的姓氏作文章”,答得巧妙(出示句子),由此可这个孩子的“聪惠”可是,书中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比较两种说法“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通过对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因为有些语言,单独地看,看不出它的妙处,一旦加以对比,就会凸显其阅读价值。 “甚聪惠”还表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应声答”,体会杨氏子的“才思敏捷”。联系“为设果”“夫子”等,体会杨氏子的热情有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cb374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