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法宝

时间:2023-04-21 03:37: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法宝

[ ] 教育持续深入改革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段不断涌现;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而且要更新观念倾心育人;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成了教师搞好教学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 学而不厌 提升自我 诲人不倦 倾心育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开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不断涌现;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而且要更新观念倾心育人;因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成了教师搞好教学的重要法宝。



一、学而不厌提升自我

作为教师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做到学而不厌地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其次,在学习中要学思并重,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做到学而不厌提升自我:第一,要珍惜时间;因为人的生命是在时间里展开的,所以只有把握住时间不浪费时间,时刻加强学习学思并重学而不厌,才能提升自我。第二,用心专注;要充分利用时间专注学习,只要用心专注去学习,就可熟能生巧,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能力,在教学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趁年轻心思单纯记忆力好;若能专心学习就等于积累了资源和能量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好的基础;随后在教学中学以致用,就会爆发出无尽的潜能并有所建树。第三,把握时机;仅珍惜时间和用心专注地学习还不够;还需要教师依时而动,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随教育改革的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把握好时机不断地学而不厌提升自我。



二、诲人不倦倾心育人

作为教师仅有学而不厌提升自我不行;还需要学以致用,诲人不倦倾心育人,立志献身教育要处处关爱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育教学。尤其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共创和谐社会的今天,要诲人不倦倾心育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诲人不倦关爱学生为创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在举国上下共创和谐社会的今天,创建和谐校园是教育界追求的重要目标。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当义不容辞地为创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关爱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关爱学生要用心去关爱,要进行心灵的沟通碰撞出关爱的火花做到相互关爱;这样就可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氛围,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另外,师生间和谐了就可为教师诲人不倦地倾心育人创造条件。师生就可旁无杂念心情愉快地进行教和学。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大脑就不易疲劳且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从而开发了学生的脑力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想诲人不倦搞好教学,就必须转变




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时刻关爱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二)倾心育人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基础知识差等特点;首先,要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增强纪律观念提高自我约束力。多与学生沟通多讲道理。如讲:造卫星不受轨道的约束就无法遨游太空火车不受道轨的约束就寸步难行车辆不受交通规则的约束就无法行驶公民不受法规的约束必然使烧杀抢掠横行学生不受校规校纪的约束将无法正常地学习生活,更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等。通过诲人不倦地教育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违犯校规校纪的危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其次,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差,在教学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学习的内在动力,成绩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教学中除常用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外,教师还可用视频短片或课件等来创设情景,通过全方位多感官的感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不易疲劳且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即使基础再差也会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这样就可使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基础知识大幅提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培养自信人才

良好的教学气氛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要用激励性评价来营造良好氛围。第一,由于学生的基础差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或漫无边际;教师要倡导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激励学生积极互动;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扼杀学生的提问热情和创新火花。激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探究;用激励性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力,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面对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同时学生有了自信力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学生自信人才铺就了阳光大道。



总之,作为教师要想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就必须在学习上学而不厌地提升自我;在教学工作中诲人不倦地倾心育人。掌握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一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论语》孔子,中华书局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7df77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