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1-03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时间:2023-04-21 03:37: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1-03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三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品格高尚又是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的勤奋学习的人。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在63岁的时候,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因为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情况时,当时子路未能圆满回答。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子路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对他说:‘他这个人呀,学习起道理来不知疲倦,教导人全不厌烦,发愤学习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忘记了忧愁,以致于连衰老就将到来也不知道’ 这是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了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此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历经风险,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十分谦虚地说,如果说到仁与圣,那么我怎么敢当!不过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厌其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我认为我是做到了的。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十分的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晚年的孔子在正乐的同时,对《诗》《书》等古代文献就进行了整理。周予同先生总结说:“孔子根据自己的哲学、政治和历史的见解,对大量古代文献进行筛选,整理编次成《易》《书》《诗》《礼》《乐》《春秋》,作为自己设教讲学的六种教本。这些教本,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也使它们成为系统表达儒家学说的著作,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而被封建统治者尊为‘经典’,这就是所谓‘六经’

3.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孔子认为,人与人的相处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




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时所不可缺少的原则。当子张向孔子问仁时。孔子回答的是: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而慈惠喃则能够使唤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607ec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