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最短的距离——善假于物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数学家说,最短的距离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直线。船夫却说,风向正好的风鼓起船帆,这时的距离便是最短的。——尼采《尼采的心灵咒语》 【试题来源】江苏省三县(通州区、海门市、启东)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最短的距离——善假于物也 荀子在《劝学》中说过这样几句话:“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虽然文章中是在比喻学习的重要性,引申开来便是“借力”的奇效。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虽然数学家说,最短的距离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直线。而船夫却说,风向正好的风鼓起船帆,这时的距离便是最短的。尼采这段话意在告诫我们,生活中一定要善假于物,即抓住风,以扶摇直上!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六国论》一文,苏洵一遍遍地告诉我们六国破灭的可悲,我们便在六国的破灭中明白了借的力量。楚、魏、韩有广大的土地,齐人有发达的经济,赵有骁勇善战,功勋显赫的将军李牧;燕虽小,却有义气与信念。若是六国遵照船夫所言在抓住“风向正好的风鼓起船帆”,这时的距离便是最短的——保全各自的国家以绵延世世代代!”是啊,如果留个国家能够像枯藤与花朵那样,各自发挥所长,巧妙借力,精诚合作,那个秦国即使再怎么强大,应该也是可以打败的啊! 爱迪生借助贝尔的模型发明了电话,福特借助本茨的内燃机发明了汽车,爱因斯坦借助麦克斯韦的理论提出了光的电子说……牛顿曾说:“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无不提醒着我们:智者,要借力而行。 于我们的学习,也该善于接力,这是成绩进步的捷径,是高考成功的最短距离。 借力学习可事半功倍。我们借助老师的力量,借助辅导书的力量,以及家长、同学的帮助,以使自己更加高效地学习,在借力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为未来铺垫。 借力而行是一种智慧,不是懒惰;借力而行是一种方法,不是偷窃;借力而行是一种共赢,不是捡便宜或吃亏……智者,借力而行,实现自我,此为最短的距离。 人生路漫漫,有了目标、方向、计划后,从起点到终点矢志不渝地走出一条直线是必须的。可是,千万不要忘了船夫的教诲:抓住风向,巧妙借力,可以让成功的直线变得更短更顺畅。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提供两句话。第一句,“数学家说,最短的距离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直线。”能理解出,做事情直奔目标,不绕道前行。也可以比喻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材料的第二句,“船夫也说,风向正好的风鼓起船帆,这时的航路便是最短的。”正说明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会把远路变为捷径。恰如寻找到风向正好的风又适合自己,并且能为此付诸行动,这便是人生中最短的距离。这个风向正好的风可以比喻为目标、追求,兴趣、爱好,有目标有追求的人就有前进的方向,有前行的动力,有兴趣爱好作指引,可以更快地走向成功。这个风还可以比喻为某种机遇,当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抓住。因此可以立意为:把握机遇,勇立潮头,实现人生价值;删繁除冗,极简人生,追求高效达到目标;借助外力,发挥主动,合理前行;有目标,有追求;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等,其他立意,只要在材料范围之内,符合材料要求亦可。写作时,要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具体写作时可关注社会现象,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果写记叙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运用细节描写,以情动人。假如以“抓住机遇”为立意,可以这样写:开头引用材料中的第二句话,由风分析理解其含义,然后亮出观点,要抓住机遇。接着联系生活现实举例论证,正面分析议论抓住了机遇,才能走向成功。还可以从反面论证,如果机遇来临抓不住的后果,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再分析如何才能抓住机遇,提供可行性的建议。最后可以呼应开头,简洁有力收尾。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素材: 1.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它不相信眼泪,它与层懦、懈惰无缘。 2.机遇稍纵即逝,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常常能获得它。 3.机遇对任何人是平等的,能不能抓住它,主动权在每个人手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是一种能力,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智慧,诚意、正心、格物、至知……其实,何必拘泥于“自我”。 5.葡萄藤借助木竿,盘环而上,沐浴阳光;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6.曹聪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7.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 8.轻松人生从简捷开始。本来可以走成直线的人生,却在曲曲弯弯中让自己体验生命的迷宫,这种人生难道不累吗?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必须直奔目标。如果因为贪恋沿途的风景,便肆意浪费宝贵的生命,这是不明智的做法。简捷的人生,需要抛却杂念,摆脱顾虑,选择与目标距离最短的路走,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这种简单、自由的状态之中实现人生目标。这样的人生,怎不轻松? 9.诸葛亮待机而出。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着名政治家,军事家。15岁时随家人为逃避战乱,离开山东老家辗转到湖北襄阳避难。17岁时隐居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少有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因此,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人称“卧龙”。 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形热已趋明朗。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势力最大。孙权割据江东统治巩固势力次之。刘表、刘璋等军阀也各有地盘。刘备在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中,组成了一个势力不大的军事集团,但屡被曹操击败,被迫辗转投靠,没有自己固定地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d045c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