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兴文教 宋太祖是以“兵变”夺取政权的,他很胆怯有人效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者,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不行不引以为鉴。为了避开再度浮现“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和“兵变”的后果,赵匡胤采用了谋臣的建议,对将帅或武官“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卷二),以抑制方镇,强化君权。其治国方针显然地表现出“重文”的倾向。 随着割据势力的平静,建立和稳固秩序,复原和进展经济,逐步成为宋代统治者的战略重点,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治国大政方针。认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以文德致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一)因此,他任用大批文官来代替本来的武官,明确提出“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两宋时期,天下向来不很太平,境外辽、金、不断侵扰,境内阶级冲突日益尖锐。为了抵挡外敌的侵略,镇压农夫起义,建立了浩大的军队,甚至还曾创立武学,培养知兵懂武的人才,一些有识之土也要求转变统治策略,讲求功利。但是,为了防止藩镇跋扈、大权旁落,宋朝统治者坚持文治武功,“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方针,却不曾作过转变。 “兴文教”,既是宋代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大力推行科举,乐观鼓舞世人学文。宋初统治者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读书人改善各级政府机构。据统计,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进士开头,到二年(991年),不到20年时光,录用的进士居然达27300人。咸平四年(1001年),赐诸州县学、书院和私学九经,以示鼓舞。真宗还作《诗》一首,以金钱、美女、地位来劝诱世人埋头读书。《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北宋统治者还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兴学,进展中心官学和地方官学。 这种大兴文教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读书人的乐观性和兴学办学的热烈,也为科学技术学术理论的进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促进了教导事业的进展。宋代320年间,始终遭到内忧外患的困扰,但是,宋代的科学技术、小学教导、学术思想和著作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除了有生产力水平提高等缘由外,与其兴文教的政策也是有挺直关系的。但是,这一政策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全国军事实力严峻减弱,虽然军队阵容浩大,军费开支数额巨大,但是缺乏精兵强将,屡战屡败,只能屈辱求和。通过科举选拔的文官多如牛毛,以致造成宋代的冗官现象,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专尚言辞、不务实学的不良学风。而且个个文文弱弱,虽满腹经纶,却无“推倒一世之”、“开辟万古之心胸”。总之,宋代单方面重文教的治国和文教政策,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尊孔崇儒,倡导佛道(www.guayunfan.com) 尊孔崇儒,是两世一贯奉行的政策,宋代也不例外。由于唐中叶以来长久混战,父子相残,君臣不义,所谓“三纲五常之道绝”(《新五代史》卷十七)。宋初统治者认为,要缓和各方面的冲突,结束这种混乱无序的局面,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就必需整饬封建伦理纲常。而和儒学,无疑是最得力的工具。因此,宋初诸帝,都着力抬高孔子和儒学的地位,竭力宣传思想。宋朝初立之年,宋太祖就诏令增茸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其次年又下令贡举人到拜谒孔子,并著为定例。宋太宗则大量重用儒官,还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下令复原孔家被周世宗剥夺的免税免役特权。到宋真宗时,尊孔崇儒达到高潮。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玄圣王”,又率文武百官及僧道3万余人到,亲往孔庙行礼祭祀,加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并自撰《至圣文宣王赞》,赞颂孔子是“人伦之表”。又亲撰《崇论》,盛赞儒学是“帝道之纲”。还令邢昺等人校定《》、《》、《公羊》、《谷梁》、《》、《》、《尔雅》等七经疏义。随后又由邢昺撰《论语正义》、《尔雅疏》、《孝经正义》,孙奭撰《正义》,合唐人九经正义为正义,颁行小学,作为法定的教材,也确定了儒家经典的正宗地位。 宋朝统治者在尊孔崇儒的同时,也承袭唐制,利用和两股来为其统治服务。建隆元年,宋太祖就下令庇护、修复诸路废弃寺院,塑造,印制。开宝四年(971年)开头雕印《大藏经》,历时12年,雕印了所有佛经5000多卷。这是国家刊印的第一部佛经总集。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在、、天台山等地大建佛寺,大量翻译佛经。同时下令修建闻名道观,还多次召见,还曾给道士加封号。逢水旱灾难,常亲手幸视佛寺、道观,祈求风调雨顺。群臣请尊其为“法天崇道文武皇帝”,他欣然应允,只是下诏去掉“文武”二字。宋真宗对佛教和道教更是推崇备至,不仅在全国各地大建寺院、道观,而且亲撰《释氏论》,宣传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的思想,还下令收拾《》。宋徽宗也是一位崇道皇帝,他导演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他重用道土,令各路选派道士到京师培训以为骨干,又令各州县设道学,教习经典,以《》、《道德经》为大经,以《》、《》为小经,并开科贡举道士。重和元年(1118年),颁《御注道德经》,又诏太学、辟雍各置《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2人。总之,囫囵宋朝,佛教、道教都颇受尊崇,十分兴旺,山水胜地,随处可见修复或新建的佛寺和道观,佛经道藏流传很广。 宋统治者既尊孔崇儒,又推崇佛、道,使儒、佛、道三教得以长久共存,广泛渗透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的产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理学产生于北宋,完成于。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五子”,即(1017—1073年)、(1011—1077年)、(1020—1077年)、(1033—1107年)、(1032—1085),至南宋(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后人称为“”。理学是以为核心,汲取佛、道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上越发精美的I 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所以,理学也称。儒学在进展过程中曾经过两次大的改造,一次是由将其改造成为神学化的儒学,另一次就是由朱熹集大成将其进展成为理学。 理学的形成,意味着儒、佛、道三教经过长久共存、互相斗争,最后还是儒学取得了成功,它汲取了佛、道思想,使自身越发完美和缜密。这不是偶然的,由于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以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的,有着坚实的生存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更符合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理学形成以后,在南宋末年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为后世所尊奉。而事实上,理学在得到官方认可之前,因为理学家们的乐观提倡和宣扬,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传扬,对宋代的文化教导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官学的进展、书院的兴旺等,都与理学有疏远关系。 II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ab6bfe1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