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上,过去和未来的区别何在? 最近读《时间的秩序》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科普读物,内容含括着人文与物理学的多重知识,并不足以全部弄通看懂,但并不妨碍它带给我很多思考和懵懂的启发,即便只从人文的角度理解和审视,时间本身,也是个值得深究探讨的话题,所以,我带着问题,分享下我的读后感。 一,时间是最大的奥秘,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 时间是什么,早在千年之前,无数的哲学家、科学家已经问过,并试图回答过这一类问题,亚里士多德,几乎代表了古代智慧之塔的最顶端的智慧,他的回答是:时间是变化的量度。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没有错,万物皆在变化,变化的多少,我们用时间来衡量。 若干年之后,科学巨匠牛顿,提出了另一种说法,时间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即使没有变化,也有时间在流逝。可以说,这是与亚里士多德不一样的说法,一个认为时间依附于变化而存在,离开了变化,便没有时间,另一个认为,时间独立存在,自成体系。 而到了上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之后,时间,又有了新的认知。时间远比我们之间的认知,复杂深奥的多,时间是相对的,时间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无数的时间,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且都在自己的时间中演化,同时不同的时间相对于彼此在演化,时间会被速度延缓,运动的物体,时间流逝得要慢一些。高山(高处)上的时间,与海平面(低处)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海平面上的时间,流逝得慢一些,这已经被实验所证明。 二,世界并非物体的集合,而是一个个事件的集合 这种说法指出,可持续存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而唯一存在的,是事件,而事件的持续时间有限。石头是物体,但是反过来说,它只是一个量子场的复杂震动形成的事件,是短时间内保持平衡的一个过程。一个家庭,也不是物体,而是成员关系,事件,情感与感受汇合而成,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依靠彼此的关系而存在,而真正存在的是关系,不是存在本身。人类通过研究变化而非研究物体来理解世界,物体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这里产生了神奇的相遇。 三,为什么我们只能记得过去,而不是未来? 时间为什么会有方向性,是不可逆的?科学研究发现,时间与热量的联系,非常密切,每当过去与未来的差别显现的时候,都会有热量参与在其中,而热量是无法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的,只有在有热量参与的地方,才会有过去与未来的差别,科学家引入一个单位:熵。 但是爱因斯坦的出现,使得问题似乎有了新的转机,他曾在一封信中说:“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这便是所谓的“块状宇宙”,这种观点认为,时间从一个时刻到下一时刻的流逝,只是个幻象。过去与未来,不具有统一性,随地点变化。世界很可能是事件的集合,不一定按时间的顺序排列。 我们能记得过去,而不是未来,可能仅仅因为过去的痕迹,过去的熵较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有区别的原因只有一个,即过去的低熵。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尽管在科学家眼里,时间如此深奥,不过我们可以弄懂和抓住的,便是这眼前的实实在在的日子,过好每一天,就是读懂了我们身边的时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495d8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