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

时间:2023-01-08 09:1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中的唐僧形象

要:《西游记》的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他们跟某种动物的体态习性糅合在一起,人物一起,人物思想性格和动物体态习性的巧妙结合,使《西游记》的人物故事具有神话、童话的浓厚色彩,作者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又很注意个性化。《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但是在取经师徒四众中,唐僧和沙和尚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比较差。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内容显得比较贫弱,而且作者在描述他的性格特征时,采用的也是单调、重复的手法。如写他的软弱无能、胆小畏难,不是写他的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就是他惊得坐不稳鞍,翻跟头跌下白马。但他对取经的坚定信念、丝毫不为财色诱惑,以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普度众生的大我精神也是令我们所佩叹的。特别在德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唐僧 胆小怕事 信念 圣僧 人生修养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有些塑造得成功,而有些就显得稍逊一筹,其中对唐僧的塑造却是显得贫弱。

一、历史中的玄奘与艺术形象中的唐僧

唐僧取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取经,他历经艰难困苦,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来往了几万里路,终于取得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回国以后,他奉旨主持佛经第二翻译工作,并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的佛教遗迹兼土地出产、风俗人情等状况。后来他的门徒慧立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讲述他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这两部书虽写真人真事,但因一是佛教发源在的见闻,二是教徒的传说,所以都有神异的色彩,《大唐西域记》里面便是记述了许多宗教传闻和佛经里面的故事。又由于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僧竟能孤身西行,取经还东,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某种传奇性,所以取经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就逐渐离开了现实而有了越来越多的神异内容。

《西游记》的作者大胆的改造了唐僧取经故事原来的思想内容。历史人物的玄奘跟《西游记》里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唐僧是大不相同的。根据史书及有关记载,关于玄奘有很多赞美之辞。他的徒弟们说他是备通经奥爱古尚贤悟不群,又说他勤奋好学常忘寝食,而且学经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封建史学家说他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伏之,唐太宗称赞他是当时法门之领袖。至于他乘危远迈,木丈策孤征,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自然就更为时人所钦佩了。然而这一切,在《西游记》里几乎通通都不见了。作品写他取经途中,在困难面前,动辄惊慌堕泪,一副浓包的形状,耳软心活,一味行却又不分好歹,经常把吃人的妖怪当作好人,又不肯听孙悟空的劝告,反而常常埋怨乃至用紧箍咒的残酷手段压制孙悟空打杀妖怪的行动,一定要等到再三碰钉子、吃苦头之后才认错。僧是愚氓犹可训,唐僧还不是一个反面人物,但作品突出的是一个懦弱无能而又平庸的人物形象。

二、胆小畏难、是非不辨

早期的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应该是第一主角,但到《西游记》中,他已退居次要地位。这个形象的文学性不如猪八戒,更不如孙悟空,在取经队伍中,若就事论事地说起来,他怕是功劳最小的一个。徒弟们为了保护他,吃了不少的苦,冒了不少的险,他似乎并未给取经队伍增加前进的动力,倒是不时的给取经队伍




拖后腿。

不少有时候唐僧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常常觉得很窝囊。比如说在妖魔艰险面前,他总是战战兢兢,魂飞魄散,悲啼烦恼;在取经路上,他似乎未做成一件大事,连化斋也要碰壁,他实在是个老大不济事的人,尤其让人觉得可厌的是,他常常善恶不分,妖、人不辩,陷自己和徒弟们于险恶的境地。平顶山他被妖魔掠去,就因为他不听孙悟空的劝告,也是因为他相信那怪是人家的孩子,被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又不听孙悟空的劝告反听信猪八戒的谗言,让孙悟空背着妖怪前行。这些都给取经队伍带来了麻烦和艰险。特别是当孙悟空打死那三番两次捉拿他的尸魔——白骨精时,他却听信猪八戒的胡说八道,以为孙悟空毫无慈悲之心,一再杀害良民,竟一点不顾师徒情义,善恶不分地写下一纸贬书,硬是将一个对他无比忠心的徒弟逐出师门。

唐僧常常念念不忘的两名话是以慈悲为怀以仁为本。前者是佛家的处世理念,后者是儒家的立身之道。在取经的路上,他就时时以此要求自己、教育徒弟的。这本无大错,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常常因守此道而混淆人、妖,颠倒是非,以至处治不当,冤枉好人,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差点丢掉,弄得内外交困,尴尬不已。这种缺乏理性判断的非理性的行为,即对宗教伦理未加反思的一种非理性认同与盲从,因此丧失了作为主体的思考力和判断力。成了一个被儒教封闭了性情而失去自己真实个性的理念的传声筒和应声虫。他身体上的软弱无能,是他心理上的依赖性和思想上缺乏创造性、主动性的一种外在表征。正如马克·韦伯分析的那样:当人们从合理的形式上观察某一行动时,它可能是合理性的(形式合理性的和实质合理性的);当人们从理性的实质考察行动时,它就是非理性的(形式非理性的和实质非理性的)。行动者越是无条件的善行、对义务的献身,他就越不考虑其行动的后果。我们最怕的就是在学生身上出现这种胆小怕事、是非不变的情况。所以应在德育课中多树立他们的信心,要对学习方法有大胆的创新,要有创新思维。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让我们感到苦恼不已,但是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何必争来扰去,徒增苦恼!要学会看清事物的本质,做到近朱者赤

三、坚强的取经信念和决心

这样一个又无法术,又无缚鸡之力,胆小怕事,常常是非不辨,让人觉得窝囊,甚至觉得可厌的唐僧怎么能做三个神通广大的魔头尤其是那个如此天不怕地不怕,性情又桀骜不驯的孙猴子的领导率领着这个取集团在往西天的路上冒险犯难,九死一生地前行?有人回答说:因为观音菩萨给了他一个紧箍儿和一套昌紧箍咒,制服孙悟空,通过孙悟空控制猪八戒、沙和尚。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光这样解释还不能完全解释。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曾经驱逐过孙悟空,也发誓不再念那紧箍咒,这誓言唐僧是信守不渝的,即使在被恶魔擒捉、生死攸关之时,他仍未念那话儿召唤这个徒弟,可孙悟空知道师父有难,还是捐弃前嫌,急急赶往相救。看来,除了那紧箍咒的作用以外,还有另外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653c923b3567ec102d8a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