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解读 作者:余懿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 摘 要: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人翁,也是如来佛祖中第二弟子转世。仔细的阅读小说,可以看到,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活灵活现的,蕴含着凡人的意识。本文主要就《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形象;分析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神魔小说。他是根据中国古代的“西游”故事,在以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的基础上,汲取民间传说而创作完成的。这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改编成电视剧后,人们更是对《西游记》耳熟能详,以至于好多人都是把孙悟空看成是故事的主角了,其实唐僧才是故事的主角,因为取经路上他才是领导者。在吴承恩笔下,他是得道高僧,但是也有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他非常善良,但是有时又表现出一种执拗,所以说,他是一个复杂而丰满而又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一、取经志向坚定不移,但是取经路上又胆小懦弱 唐僧在取经之前,就对取经有坚定的信念。他曾说过: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并且在佛前立誓。寺里有僧人问他取经路上路途遥远而且又有很多的妖魔鬼怪,可能会命丧黄泉时,他信誓旦旦的回答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可以说他的表现令人钦佩。但是到了取经途中,真的遇到了妖怪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书中是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的:吓得哭泣,堕下马来,心惊打颤。当他的白马被小白龙吃掉时,他竟然扯住孙悟空而不让他去寻马,生怕把自己给吃了,等等情节可以看到唐僧并不是什么都不怕,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样就使唐僧这一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二、佛家的慈悲善良与对悟空的偏执无理 唐僧对任何人都是慈悲为怀,但是在取经路上由于孙悟空总是打死他认为的“良民”时,两个人冲突不断,以至于他对孙悟空的表现还不如他对待那些妖魔鬼怪。像众所周知的三打白骨精,唐僧对白骨精所化身的小姑娘和老大娘是百般照顾,对年轻女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她山中行走太危险,要注意和人结伴而行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对妖怪都能处处牵挂,表现出出家人的特有的慈悲情怀,但是对孙悟空却没有那种慈悲,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动不动就赶跑他,真是没有一点宽容和忍耐,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独断和专横。像小说四十回,红孩儿戏弄唐僧师徒,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却使唐僧愤怒斥责“这个泼猴,十分弄我”还想念紧箍咒,幸亏被沙和尚苦苦相劝才善罢甘休。可以说这又是唐僧的一种矛盾行为,这种矛盾行为同样的使唐僧的形象更加丰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出家人的超凡脱俗与面对色诱的贪婪心态 唐僧是金蝉子化身,修行很高的得道高僧,可以说他严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一心追求的是超脱世俗。但是在取经的路上,他却表现出了很世俗的一面。 首先看一下唐僧取经的意图,因为他去西天求取的三藏大乘佛法能够“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修无量寿身,做无来无去。”可见他取经的目的一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繁荣昌盛。所以他得到了唐王的嘉奖,被封为“御弟圣僧”在临去之前还得到唐王的亲自护送,唐僧还自表心意,不达目的终不罢休。可见唐僧的取经目的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佛教徒本身的与世隔绝,自我超脱,另一方面又是世俗的忠君爱国,这样的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唐僧不仅精通佛经,而且具有很高的才情。取经路上,他常常见月感怀,迎风流泪,对大自然节气的变化极为敏感,具有诗人所特有的细腻敏锐、多愁善感的特性。 在对女色上,唐僧也没能超脱,他的内心深处也有世俗的一面。我们看当女儿国的女王用财、色、权作为交易向他求婚时,他开始是“低头不语”然后问悟空怎么办,当悟空说“千里姻缘似线牵”时,他说“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去西天取经?却不是坏了我大唐之帝王也?”从唐僧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并没有想到出家人是要戒“色”的,他是怕唐王降罪,不敢贪图美色和富贵。由此可见,看似超脱的唐僧并没有摒弃七情六欲,相反却表现出了他的真实的内心。 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唐僧的形象,每一个时代也有每一个时代的唐僧,唐僧的形象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一些影视作品中,有的把唐僧刻画的过于单一,反而突出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机智,这都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不同。唐僧的形象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的行为,其实正是作者所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借着这一形象才能真正凸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矛盾心理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参考文献: [1]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谢群山,王远舟.在魔界、人界、神界走來走去的典型--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解读《西游记》形象[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崔小敬.食色:《西游记》的叙事焦点与反讽策略[J].明清小说研究. 2016(04). [4]窦银霞.“改变世界”--“改变自我”--孙悟空形象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edb54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