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时间:2023-03-16 06:2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离异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在我工作近九年年来,身边有无数可爱的孩子,可是有这样一群有特殊背景的孩子让我倍感心疼。他们就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们,这是一群要我们去细心关照的孩子,他们很敏感,心里也很脆弱。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从满双月就由奶奶抚养,父母很早离异法院将他判给了爸爸。爸爸因工作忙几乎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妈妈很早的就离开了他一直都未见过面,孩子长得很可爱,又一次听过奶奶说孩子看到别人喊妈妈时自己特别想喊,听到这些莫名的有些心痛。每当问到孩子你妈妈呢?孩子都会坚决的说我没有妈妈,妈妈早就死了,我只有奶奶,奶奶最好……;逐渐的我发现这个孩子不像当初刚进幼儿园时那样内向,常常听到小朋友来说他打人、咬人,变得强势起来……每次到下午接孩子时,他都有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其他来接小朋友的家长,我知道他一直有一颗思念的心期盼着爸爸、妈妈一起的出现。 看着这些破碎家庭背后一颗颗被震碎的幼小心灵,我为他们忧虑,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心怀一颗保护亲人不受伤害而无助的心……同龄的孩子正是撒娇、倍受呵护的年龄,而他们却遭受心灵的重负!我无意谴责任何人,因为,父母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可是,我想说的是孩子挚爱的亲人父母,一定不希望孩子长大后心理畸形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父母离异后,要重新创造一个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很不容易。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则是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离婚这件事的本身,并不是影响子女心理发展的惟一因素,真正影响子女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新组建家庭的环境影响,这使得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以下的特殊的心理现象:

一、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极悲观的想法。

二、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

三、怯懦。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四、逆反。这类孩子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出逆反的心理现象。

人乃万物之灵,人的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复杂万状的。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过程是幼儿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动机,是人的认识和行动的唤起者和行动者,对儿童认知极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下进行认识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智力就会超常发挥。反之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兴趣,同时成为意志力(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的阻力。幼儿年龄越小,情感对认识和意志的影响越大。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早期剥夺父母的爱抚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消极作用。日后这个孩子会变得沉默、被动、不信任亲人,也不易信任别人。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相互殴打和诅咒中,在思念亲人的焦虑中,情绪和情感自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对集体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其他小朋友产生羡慕或嫉妒的心理,孩子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下这种焦虑、紧张、恐惧逐渐演化为焦虑的情绪品质,他在幼儿园或学校很难和小朋友和谐


相处,也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注意,因而,易被激怒,情绪极不稳定,偶尔的小事会引起突然的、不可遏止的愤怒或者情绪低落。情绪品质是个性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并形成一定的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如所谓内向与外向的个性、主动与被动的个性、进取和压抑的个性特征等。学前儿童由于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因此,判断和理解问题方面易受外部影响和成人暗示的支配,所以,成人尤其是父母或祖父母要正确对待家庭的分歧,不要以成人的好恶影响孩子的辨别能力,同时,不要以自己的情绪剥夺孩子的情感,从而干扰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

儿童除了家庭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因此,集体中的生活制度和风气以及与大家相处的关系,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儿童集体,丰富集体生活,引导儿童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多与家长和孩子沟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让他感受到集体的爱与帮助,满足孩子安全和自尊的需要,及时消除焦虑、羞耻和内疚,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明辨是非,懂得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人和事,同时,指导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共同研究,相互沟通,使孩子不因家庭变故而对个性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的性格是在游戏、学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家长和社会要多关心和爱护,在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集体的意见和要求,制约着孩子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集体生活也能改造幼儿业已形成的不良性格,如畏惧、自负、自私等,在实践活动中良好的性格得到称赞、鼓励而稳定下来,不良的性格因受到批评、阻止而逐渐改变,使性格趋于完善。

总之,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个性的个别性在气质、能力极其性格等心理特征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形成和表现,并且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各种心理特征还没有定型,他们将在今后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造就新一代优秀公民,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作者简介:陈婷婷(1990-12),女,汉族,籍贯:贵州省贵阳市,当前职务: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960953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