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读书方法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丰子恺的读书方法 作者:苗维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1期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我国漫画的开拓者。他用自己的文笔诠释着仁爱与悲悯、善良与纯真的思想,用自己的画笔捍卫着和平、幸福、博爱、护生的人生追求。或许有人觉得他是个天才,有着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或许有人认为他是个奇才,有着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等领域的骄人成就,有着180多种图书的创作编译,然而英才背后往往是沉甸甸的艰辛。 丰子恺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从父亲的私塾启蒙,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五年,“东瀛游学”十个月,这便是他全部的正式的读书生涯。他羡慕那些闲坐草花下或奄卧眠床上读书的学生,羡慕他们有大把大把的读书时间,羡慕他们有答疑解惑的老师,羡慕他们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而自己“只能伺候教课的余暇而偷偷隐隐地读书”。然而,他“埋头在案上”,孜孜矻矻地学,勤勤恳恳的读,硬是凭着自学,靠着“笨功”,打通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达到了诗画无界、文理自通的境界。丰子恺先生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有的只是苦学硬做的经历和读书、著书、藏书的乐趣而已。他在《我的苦读经验》一书中,向我们传授了他的读书方法。 一是“讀”字法。这是先生为了自学外语,掌握其会话特点,所创立的“二十二遍读书法”。即“第一天读第一课,读十遍,每读一遍画一笔,便在第一课下面画了一个‘言’字旁和一个‘士’字头。第二天读第二课,亦读十遍,亦在第二课下面画一个‘言’字和一个‘士’字,继续又把昨天所读的第一课温习五遍,即在第一课的下面加了一个‘四’字。第三天在第三课下面画一‘言’字和‘士’字,继续温习昨日的第二课,在第二课下面加一‘四’字,又继续温习前日的第一课,在第一课下面加了一个‘目’字。第四天在第四课下面画一‘言’字和一‘士’字,继续在第三课下加一‘四’字,第二课下加一‘目’字,第一课下加一‘八’字,到了第四天而第一课下面的‘讀’字方始完成。这样下去,每课下面的‘讀’字,逐一完成。‘讀’字共有二十二笔,故每课共读二十二遍,即生书读十遍,第二天温五遍,第三天又温五遍,第四天再温二遍。”丰子恺先生的方法并不复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到。先生不以为苦,尚觉得“如法读下去,前面的各课自会逐渐地从我唇间背诵出来,这在我又感得一种愉快,这愉快也足可抵偿笨读的辛苦”。单一的重复记忆是枯燥的,记忆的效果也是短暂的,而先生这种新知旧识的交替记忆,迭浪式阅读方法,既有“学而时习之”之乐,又符合记忆规律,假以时日,学好语文,就不再是神话。苏轼的“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之”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张溥每文必抄七遍的“七录法”,王汶石变化“普通读者”“艺术鉴赏者”“文学创作者”不同身份去读的“三遍法”等等,皆是“笨”功夫,与丰子恺先生的“讀”字读书法如出一辙。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说“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朗诵、默诵、背诵,是学语文的不二法则,要让自己字字珠玑,出口成章,文采横溢,还是像先生一样“讀”起来,“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是“对读法”。语法是语言的规律,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丰子恺先生认为“文法原是本于论理的,只要论理的观念明白,便不学文法,不分noun[名词]与verb[动词]亦可以读通英文”。他学习外语时,不读文法教科书,而是采用“对读”的方法。如学习英语,“拿一册英文圣书和一册中文圣书并列在案头,一句一句地对读。积起经验来,便可理解英语的构造和各种词句的腔调。”这种对读不是简单的对照,“态度当然是要非常认真。须一句一字地对勘,不解的地方不可轻轻通过,必须明白了全句的组织,然后前进”。这种方法,虽不如听老师讲来得直接,但先生以为自己的对读法是幸福的,听老师传授,太浪费时间,人生没有“几回可供拖长”的。仔细辨析,认真琢磨,反复咀嚼,耐心涵泳,“对读”收获的不只是一种文法,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外语,学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很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a00a04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