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读书艺术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丰子恺的读书艺术 作者:陈凤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18期 早期的读书生活 丰子恺是一代文艺大师,当人们回过头来探寻这位名人的成才之路,往往津津乐道于其从小所表现出的天才的艺术禀赋。其实,原因还有多方面,而丰子恺异常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无疑是一个显著的因素。 丰子恺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丰一吟语),这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丰子恺父亲丰鐄中举的那一年,其祖母沈氏因久病沉疴,不久就去世。根据礼制丰鐄只得丁忧在家,闲来无事便办起了私塾,开馆授徒。丰子恺因此成为父亲的学生,正式开始了基础而系统的读书生活。他最早读的是传统的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和《千家诗》,其中《千家诗》上的木版画插图引起了丰子恺极大的兴趣,他一心要给书上的“大禹耕田图”着色,便从自家的丰同裕染坊里向司务要了颜料做上色之用。丰家富藏书,其中一部在父亲晒书时偷来的《芥子园画谱》令他爱不释手,冥冥之中开启了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之门。父亲去世后丰子恺转到另一家私塾跟随塾师于云芝读书,又进一步读了《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母亲钟云芳特意为他保留了丰鐄考举人时用过的考篮,期望儿子能够刻苦读书,将来重振家声。 石门毕竟是个小地方,丰子恺的阅读面和交际圈都很有限。这种状况到他十七岁前往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才得以改变。浙一师丰富的藏书和街上书坊里堆积如山的书籍全面激发了丰子恺的求知欲,李叔同、夏丏尊、杨伯豪等师友对丰子恺读书内容和读书观念的影响也至为深远。 在丰子恺的一生当中,李叔同当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的一位,这种影响也作用于丰子恺的读书生活。李叔同出家前一晚把自己的东西分送给三个学生,其中送给丰子恺的是一卷题为“前尘影事”的李氏自作诗词、一本置于案头的《人谱》和一部残缺的《莎士比亚全集》原著。丰子恺在故乡的小学堂就读时就学唱过由李叔同作词的歌曲,后来他无论是作画题诗还是单独作诗填词,对古典诗词都表现出无限的喜爱之情。《人谱》为明代思想家刘宗周所著,书中列举古来圣贤的嘉言懿行数百条。在一次师生交谈中李叔同翻开此书,对《唐书?裴行俭传》中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句话作了具体详细的解释,强调读书人应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丰子恺后来说:“听了他这番话心里好比新开了一个明窗,真是胜读十年书。”(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李叔同的言传身教成为了丰子恺文化人格养成的重要助力。 一九二一年早春,二十三岁的丰子恺前往日本留学。其动机之一是手头用来教学的《正则洋画讲义》内容陈腐,范围狭小,自身修养不足,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在日本期间他最爱逛图书馆,《源氏物语》就是这时在东京的图书馆里看到,为他后来着手翻译埋下了伏笔。旧书店和旧书摊也是他常去的地方,许多旧书被带回了国。这时他读的书以文学作品和西洋文艺理论为主,并开始着手于翻译工作,屠格涅夫的《初恋》就是在回国途中的轮船上动手翻译的,而最早出版的译作《苦闷的象征》则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到一九三七年为止,丰子恺翻译的作品就达数十种之多。在读书的引导促使下,丰子恺不自觉地走上了翻译的路子。 丰子恺曾说:“回顾我的正式求学时代,初级师范的五年只给我一个学业的基础,东京的十个月间的绘画音乐的技术练习已付诸东流。独有非正式求学时代的读书,十年来一直随伴着我,慰藉着我的寂寥,扶持着我的生活。”(《我的苦学经验》)这话虽不免有些以偏概全,却道出了丰子恺对读书生活由衷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其女丰一吟在总结父亲早期的读书生活时说:“这些痕迹当然不仅留下在印刷页上,凡丰子恺所读过的一本本原著以及他根据这些原著而阐述的种种理论,都在他思想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有选择地从中汲取营养,又从中国古代的画论中汲取精湛的论见,再加上现实生活对他的启示和教育,最后终于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丰一吟著《我的父亲丰子恺》)故而,为求知精进而阅读是丰子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读书的突出特点。 读书也是一门艺术 读书对于丰子恺而言既是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又是其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丰子恺向来就有艺术必须现实化的主张,强调艺术必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由此可以想见他的读书方式也应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 丰子恺艺术化的读书生活首先表现在让丰富的藏书营造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丰子恺几乎是被书籍所包围,特别是缘缘堂建成以后,他坐拥书城,无处而非书。据丰一吟回忆:在缘缘堂的书房和卧室里,不仅书架上摆满图书,还有许多书箱,也装满了图书。图书的内容,从西洋画册、中国画谱、金石书法,到音乐美术论著,从古代诗词、古典小说到现代文学,从历史文献、宗教书籍到儿童读物,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包。语种有日文、英文、德文和其他种种外文……(丰一吟著《我的父亲丰子恺》) 至于缘缘堂藏书的数量也十分可观,估计在万册以上,丰子恺在缘缘堂惨遭日军焚毁后写的《还我缘缘堂》一文中曾追忆:“西室铺地板为书房,陈列书籍数千卷。”还有“前楼正寝为我与两儿女的卧室,亦有书数千卷,西间为佛堂,四壁皆经书。”物是人非,但往事历历在目。“现在只要一闭眼睛,便又历历地看见各个房间中的陈设,连某书架中第几层第几本是什么书都看得见……”缘缘堂除了是主人的生活起居之所外,对于这位大艺术家来说还是藏书、读书和艺术创作的地方,他和子女读书、生活、创作于其中,缘缘堂成了他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缘缘堂遭焚毁后,丰子恺尽管强忍悲痛,故作豁达,但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隐隐的悲愤与痛惜。当黄昏酒醒,灯孤人静之时,他就不免悲从中来,痛不可耐。 丰子恺一生与书为伴,在其初出校门时,于就睡之前和旅途之中,总要看点书,这种习惯后来一直保持着。就是在病床上的时候,仍自我消遣,不废阅读,由此还喜欢上了向来没有功夫去看的《随园诗话》。诗话、词话一类书籍也渐成他的“床中伴侣兼旅中伴侣”。这种随着自己的兴味而读书即是鲁迅所说的“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鲁迅《读书杂谈》)的读书状态。 丰子恺艺术化的读书生活还表现在其是为乐趣而读书。其流亡广西时,一次于学校归途入某书铺购得石印本《白香词谱笺》一部,如见故人。“错字虽多,然因熟悉,见‘鲁豕’知其为‘鲁直’,亦无妨也。”(丰子恺著《教师日记》)而最令丰子恺神往的还是学校里学生自由自在的读书方式:每每看见用功的青年们,闲坐在校园的青草地上,或桃花树下,伴着蜂蜂蝶蝶,燕燕莺莺,手执一卷而用功。我羡慕他们,真像潇洒的林下之士。(丰子恺《我的苦学经验》)这种只有“林下之士”才有的忧乐圆融、闲适自得的人生态度,正是其为乐趣、为兴味而读书的生动写照。 丰子恺读书是活读书,绝非书呆子似的死读书,具有不唯书只为实的理性精神。他早年喜读中国画史,读到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上有关卫协、顾恺之、张僧繇等人笔下物象多不点睛,“点睛即欲飞去”的记载,认为是“中国画史上常有这类幽默过甚的话。”强调“读中国画史勿必拘泥于事实,但会其意旨。正如看中国画勿必拘泥于形似,但尝其神韵可也。”(丰子恺《读画史》)也正是因为多读书、善读书的缘故,丰子恺对艺术的体认也总是处在一步步地完善之中。丰子恺原来极为鄙视初学画者临摹《芥子园画谱》,认为自己“虽不娴中国画,也能一望而知其失真”。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从《芥子园画谱》的作品中发现“中国画的象征手法,真是奇妙”,“此后我对中国画渐渐地怀着好感。对“芥子园”的鄙视也渐渐消失了。偶然遇到这部书,我也仔细地翻阅。觉得这是一部中国画的教科书”(丰子恺《我的书《芥子园画谱》)。 丰子恺的善读书还体现在能把文学阅读的感悟转接到对绘画艺术的领悟上来,打通艺术门类之间的界线,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他在读《随园诗话》时对严东友“凡诗文好处,全在于空”一句感受极为深刻,后来在《构图法》一文中就直接将此转化为自己对绘画艺术的体认:“画面勿用物象填满,宜有空地,则爽朗空灵。”“不但诗文如此,绘画也以空为妙。这话可为构图的格言之一。”丰子恺不仅这样认为,更是这样做了,丰子恺漫画之所以能做到中国画特有的“萧疏淡远”(俞平伯语)正在于此。 读书作为一种创作源泉则在于丰子恺认为读书是学习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基本练习。中国画家注重读书是有传统的,郑板桥就曾云:“读书深,养气足,恢恢游刃有余地矣。”(郑板桥《与江宾谷禹九书》)丰子恺也十分推崇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命状态。他在介绍漫画的练习方法时说:“多读读书,多看看世间,都是漫画的基本练习。”(丰子恺《漫画艺术的欣赏》)在丰子恺看来,读书与艺术创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乃至绘画题材贫乏时就看一段时期的书,以便寻找创作灵感或直接的创作题材。丰子恺漫画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是“描写古诗句时代”,这与丰子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分不开。这些被朱自清称为是“诗词句图”的画作大多直接以古诗词句为画题或捕捉诗的意境,即兴下笔,达到诗画合一的艺术境界。丰子恺漫画创作直接取材于所读之书除了古诗词句图的创作外,还有其他形式。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横跨半个世纪才完成的《护生画集》,其一文一画相对照的传统一直保持并延续着,很多作品都直接取材于古籍记载。画家如果没有广博的阅读面,是做不到也做不好的。绘画鲁迅小说也同样精彩,《漫画阿Q正传》更是翘楚,堪称插图经典。 一个极力倡导美育,推崇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的艺术大师自然也会自觉地将读书当成一门艺术。读书的艺术在丰子恺身上被表现得炉火纯青,他无疑是爱读书、善读书的典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23e6f4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