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悯农(春种一粒粟)

时间:2022-05-02 02:12: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悯农(春种一粒粟) 悯农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 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 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鉴赏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


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这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54f05b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