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才能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生疏,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说明“曰〞“皆〞“然那么〞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点评。 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 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3、说故事〔翻译〕 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一〕这那么寓言讲了什么事? 〔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 〔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 〔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非常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1 *** 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那么,反复无常了。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 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布置作业 背诵?朝三暮四?。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在学过的成语中,找出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利用字典自学生字。 〔2〕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的构造把字写匀称,美观。 2.朗读指导 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读的时候可能有困难,老师要先范读、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文言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注意断句。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那么/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3.阅读教学 〔1〕狙公赋芧。赋:给。芧:橡实,橡子。曰:说。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 〔2〕朝三而暮四。朝:早晨。暮:晚上。这句的意思是:早晨〔给猴子〕三个〔橡实吃〕,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吃〕。 〔3〕众狙皆怒。众:许多。皆:都、全。猴子们都不快乐了。 〔4〕然那么朝四而暮三。然那么:古汉语虚词,“然〞表示“如此〞,“然那么〞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实。众狙皆悦。悦:快乐。这句的意思是:猴子们都很快乐。 4.活动提示 〔1〕朗读。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老师要先范读,领读再让学生自读,直至读熟。会背诵。 〔2〕考虑与交流。 “悦〞的意思是快乐。答复这个题目时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要意思对,可以各抒己见。 〔3〕拓展与运用。 这段文字中的“朝三暮四〞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意思不同。这段文字之中的“朝三暮四〞是临时凑在一起的短语,就是早晨做三件事,晚上做四件事,没有2 *** 什么实在意义。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已经凝结成一个成语,而且意思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4〕积累。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复现学生以前学过的成语,并从中找出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理解它们的内容,理解它们的寓意。我们学过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南辕北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不要求学生全找出来,能找出几个,理解寓言故事内容,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即可。 背诵课文。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比拟短,学生有才能背下来。积累一点文言文。 5.课时安排:建议本课用1~2课时。 相关资料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认知识,否认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竭力否认现实,梦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挖苦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等尤为后世传诵。 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养猴子的人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非常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猴子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快乐。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5e50ba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