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文字之辨 拼音文字是用字母或特定表音符号记录语言的书写系统;汉字是以直接表意为取向的记录汉语的书写体系。我们知道,语言产生于文字之前,文字不可能独立于语言之外。世界上仅存的不是直接记录语音的文字体系就是汉字。其它的文字也曾有过象形表意的发展阶段,但最后都采用了拼音文字。这其实跟文明史有关,除中华文明外,其它的文明都在发展过程中中断过。他们在之后的文明进程中都采用了音素制的拼音文字。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发展过程中又从未中断,汉字一直沿用至今有其必然性。那么,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 我们定义汉字为以直接表意为取向的记录汉语的书写体系,汉字之初,是象形符号,不成其为语言的书写体系,只是简单的表意符号而已。要成为记录语言的书写体系,光有这些象形符号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这些象形字(包括指事、会意)做基础,为了记录语言,假借字应运而生,但是假借字太多就会产生意义混乱,因为那些被借的字本身有意义。这时,一个确立汉字命运存亡的造字法—形声字被广泛使用,它解决了汉字记录汉语字不够用的问题,又避免了同音混淆的重大问题,并且使汉字成为有规律的书写体系。 那么,适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的拼音文字就不适合汉语吗?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看真相。从本质上说,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的表意功能是通过语音表达的,因而记录语音就能记录语言,对汉语也不能例外。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是大家的共识呢?因为有一个现象像云雾一样遮住了人们的眼睛,那就是“汉语文是单字表意”,拼音文字表达不了,一个同音的字甚至有多到上百个不同的字的写法。这也是人们产生汉字能“跨时空”误解的同样原因。我们在此先插说一下语言跟文字的关系,语言在先,文字在后;语言为主,文字为仆。文字记录语言后形成比口头语更加优雅的(有足够时间修饰)、稳定的(通常兼顾一个语种的许多方言)书面语,从而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口头语,我们现在口头常能听到不少的文言词就是这种情况。当然,很正常地,现在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许多新鲜出炉的口头语或流行词,这反映出汉字记录现代汉语当之无愧,活得好好的。说回去,遮眼云雾是什么呢?“汉语文是单字表意”吗?不错,早先的汉语大体是“单字表意”的,如今我们虽然用的是同样的文字体系,但是记录的语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我们不妨看看英语的情况,虽然仍然是26个字母拼写的英语,古英语跟当代英语也是相去甚远了。汉字在记录当今汉语的时候很多的字不是单独表意的,实质上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之所以人们有误解,是因为单个汉字仍然是有意义的,语言学术语叫“语素义”,汉语书写文本又是不分词的,没有词间空格,人们头脑中“单字表意”根深蒂固。我们再从另一条线来说,汉语如果从开始就用拼音文字呢?早先的汉语虽然是单音节词为主,但是音节结构多样,形式丰富,比如有辅音尾,韵母也比现在要分得细,有足够多的音型区别单音节同音词,另外从语言跟文字关系的角度讲,如果用了拼音文字,人们自然会从语言层面来解决同音词问题,不会像现在这样,已经绑定汉字的汉语,很多用词习惯都跟汉字有关,这是历史形成的。汉语发展至今,受到汉字的影响是一定的,比如语音系统简化就依赖于汉字,如果历史上我们就用了拼音文字,汉语语音系统不会如此简化,只有400个左右的音节形式,这是非常关键的。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就是说当初汉语采用拼音文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么,如今我们采用拼音文字来记录汉语可以吗?这里,我们必须明确指出,拼音文字不能记录那个被汉字绑架的汉语了,那个汉语是带有很多文言成分的汉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搞汉语拼音文字一定不能从汉字入手,因为汉字一路走来,它能连接古今,对这样被汉字绑架的汉语,拼音文字无能为力,这样的汉语不是一手的记录对象。所以,我们必须对记录对象予以定性,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根据语言通过语音表达意义的原理,任何语言都能采用拼音文字,现代汉语也不例外。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现代汉语用拼音文字没有问题(当代口语白话),古代汉语用拼音文字也没有问题(如果当初就用),有问题的一定是“变性”的汉语,我们称其为“汉字汉语”。 接下来的问题是,汉字这么好,能连接古今,还需要拼音文字吗?回答是,当然需要,否则就没有历史上的文字改革运动。到了信息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在继承传统方面,我们需要汉字,在开创未来方面,我们需要拼音。这是解决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有一些人一直在努力,他们认为,汉字是落后的,一定要用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取代汉字。他们做出了各自的文字方案,目的是可以取代汉字,所以这些方案都以每个汉字都有对应的拼音形式为荣、为胜。我们不评价这样的方案如何,只说这些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设计者一定认为这样的拼音文字可以方便地输入电脑,跟国际交流,又能轻松记录包括古文在内的汉语。我们还是从语言文字的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些方案的设计都是从汉字出发,是根据二手的文字入手处理的,忘记了语言才是一手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方案如果离开了汉字这个参照还能存活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方案的设计是想取代汉字的,结果它却不能离开汉字而存活,这是什么思路? 文章的标题“汉语拼音文字之辨”其实还是个挺文言的东西,这样的语言是不适合汉语拼音文字的。面对中国语文发展的历史,我们需要理性对待中国语文今后的发展。我们要接受传统,继承传统,我们更要开创未来,勇于实践。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更加系统地整理汉字,规范汉字,使得汉字更加容易学习,我们的后代仍然可以阅读汉字读物和知道汉语的过去;同时,汉字一样在迎接着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汉字将继续担当记录汉语的主角,这一点毋容置疑。对于未来,拼音文字可以方便计算机处理,可以方便中外交流,可是我们要有采用拼音文字后这种文字对语言反作用的心理准备,也即我们可以想见那样的汉语会更加适合拼音文字,也会形成新的书面语形式,那是怎样的一种书面语,我们现在无法预料其具体的形态。这样的话,我们中国人的语文生活必将面临“多语多文”的时代,汉语会有“一语双文”(汉字与拼音文字记录的汉语),我们还将选择学习英语等等的外语外文,掌握自己家乡的方言等,那时的中国人一定会更加聪明、有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8dc30471fe910ef02df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