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 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 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 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 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 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 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可以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观点,可是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谈的主要问题,他想要说的是,怎样的学术是更接近真理更有意义的。他的认识论是为了引出什么才是智慧,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最接近智慧的学术,也就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义。 从上面对人的认识的剖析中可以看出,记忆高于单纯的感官,经验高于单纯的记忆,技术高于单纯的经验,亚里士多德从而认为:知道更普遍规律的人更有智慧,为学术本身探求知识比思考实际应用的人更近于智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诠释。 再更直接地说,越普遍的规律越难以知道,也离感觉越远——从而更加抽象;越深刻终极的知识越高贵,也越接近“善”。 到此为止,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结论,形而上学作为单纯为学术而思考、探究宇宙万物最终极道理的学术,是最神圣最高贵的学术,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而它最核心的特点就在于探索和求知,永无止境地思考。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个振聋发聩的结论至今仍然难以超越和否定,人类和其他所有事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个思想则体现在对世界本质的思索,对普遍规律的研究,对所有问题的抽象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点。 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博学伟大如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也难免会有狭隘与弊端。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评价非常精彩,珠玉在前我就引用一下,不自己表述了:“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包罗万象。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明显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确实基于和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那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亚里士多德很多前提与基础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所得出的,比如“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这是也许由于那个时代人们对猫、狗之类的教诲都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完成的;“我们认为一般工匠凭习惯而动作,——与非生物的动作相似,如火之燃烧——趁着自然趋向,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于自己的动作是不知其所以然的”这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动力因的思想,明显也透露着经验的色彩。 不过虽然如此,亚里士多德在逻辑推导和论证方面确实始终谨慎严密、极具思辨意味的。从感官到记忆,记忆到经验,经验总结得到技术,从而一步步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这些推演和论证都有着严密的逻辑,最后得出“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的结论,非常有说服力。 除了这一点,我还想谈谈关于形而上学的一些想法。 我们都知道,形而上学这个名字是当时整理亚里士多德手稿的编者不知如何命名便取名为“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诸卷)的,在译成汉语时借用《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翻译成形而上。亚里士多德自己对这种学术的命名其实是“第一哲学”。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在现在有两个涵义,一个就是我们上面讨论的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而另一个则是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表示与辩证法对立的、没有发展和运动眼光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国内的哲学教科书中是一个贬义词。 “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无疑是前一种涵义,和“哲学”的含义相近,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中学的政治思想课本却沿用了后一种表达。我认为形而上学实际上可以指对抽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9599f053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