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完成的拆迁》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1041班 黄怡婷 1021012123 新闻精品赏析作业 浅析《七年未完成的,拆迁》 新闻1041班 黄怡婷 1021012123 这部作品是在是在2010年10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的一档节目。主题选取了当今社会上很热门的话题——政府的拆迁工程。这些年来,关于拆迁的事件一起接一起,频繁的让人都有点开始习惯,但是政府不能习惯。 新闻调查在调查这次事件中秉承理性、平衡、客观的新闻专业主义原则,以环环相扣的调查、深入的采访,清晰的逻辑,迭出的悬念,典型呈现出拆迁纠纷中的复杂矛盾和普遍性的法律问题。 首先,节目所选择的主题本身是这个社会所关注的事件,这样使得新闻所选择的事件就具有了最基本的显著性,吸引受众关注该节目。 最近几年来,由于拆迁事件引发的血的教训并不在少数,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屡禁不止?虽然本期《新闻调查》并没有围绕这个话题为主线展开,但是它所选择的选题依然是大家所关注的——拆迁问题。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需要扩建,出于种种需要,一些居民的房屋就被纳入拆迁范围。大多数媒体关注的是“钉子户”被强拆,本期节目另辟蹊径,在拆迁的主题中找到一个很新颖的话题,同样是“钉子户”,只是这个钉子户和以往可是有点不一样啊。 其次,在制作上,在采访中,记者没有表现偏向哪一方,秉承着客观的态度,只是告诉受众有那么一件事情没有明显的变现出个人立场观点。在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路,一处平房院落横在交通要道的马路中央,历时七年,拆迁一直陷入僵局,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记者对钉子户、拆迁办、开发商等当事各方展开平衡、客观地调查,平等、深入的采访,探寻拆迁僵局背后的深刻原因,完整呈现拆迁背后的利益纠葛和法律问题。 记得有人曾说过,新闻,或者媒体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我很赞成,但是媒体的观点不能明明白白的说出来,这样就有煽动之嫌。本报道,巧妙的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在结尾的解说中说到“就在本周,我们获悉,拆迁方向朝阳区房管局正式提交了裁决申请书。按照法律程序规定,房管局要在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本着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原则作出裁决。如果被拆迁人拒绝依照裁决来执行,拆迁人可经由司法程序申请强制拆迁。被拆迁人对裁决不服的,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张家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补偿?房子里不肯搬走的买房人们,最后又将怎么办?这座房子,还会在马路中间待多久?他们的等待,还将持续多久?一切都要等裁决结果出来之后,才能揭晓。”这段话在我看来是在暗示着《新闻调查》的报道宗旨。 在节目的一开始,摄像采取了一种宏观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未被拆迁的一户人家所在的位置是交通要道,用事实说话。然后采访住在附近的居民,通过被访者说出,这条路为周围的人所带来的不便,同时,制造悬念,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家人住在那里,吸引观众一点点的往下看。问题层层深入,接近主题,接近“真相”。 本期节目是董倩做的主持人。很喜欢她,温文尔雅,很有知性美。在采访过程中,更像是知心姐姐,无形中给被采访人和观众一种亲切感,这样和采访方式让事件也更接近真相,接近人的真心。观 新闻1041班 黄怡婷 1021012123 新闻精品赏析作业 众看节目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看节目,好看的节目除了选题方面,能够让节目好看的关键点就是主持人的选择。董倩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聊家常琐事,使得新闻变得好看。 现在都说报纸的新闻应该更好看,在真实的基础上增加文学元素,让读者能够喜欢看新闻。其实我觉得电视节目也是一样。说实话,每个人都不会喜欢看像《新闻联播》那样照本宣科的节目。那么如何使新闻变得好看?在近几年的《新闻调查》中除了有像王志那样犀利的采访风格,其实柔和的采访风格也慢慢的开始被大家接受。在一些民生新闻中,女性记者给被访者的感觉应该会比男性记者好,女性的感性有时候并不好,但是在一些采访过程中,女性用自己感性的一面使得人们更愿意说真话。这样柔和的采访模式,也许没有那么多精彩的对话,但是却也很舒服。 说到采访,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语言语气的运用恰如其分。但是我想说的是它所寻找的采访对象。大多数调查性节目无不例外的找到的受访者都是:事件当事人双方,旁观者。但是这期节目由于其事件的特殊性,似乎每个人都是事件的当事人,于是记者不厌其烦的采访着各色人等。我不知道是节目组在编辑时有意安排还是采访中的意外收获,在采访中,出现了新的涉事人员,从原本的附近居民生活受到干扰的矛盾转变为“钉子户”和开放商的矛盾,再到“钉子户”与政府的矛盾,再到“钉子户”和“钉子户”之间的矛盾层层挖掘,点点发现,想寻宝一样,寻到了别样的趣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在事件的采访中拥有一定的主动权,没有被被访者牵着鼻子走,而是收集被访者口语中的有效信息,让观众了解事件。在电视节目中,时间是无比重要的,在不算长的时间里要把一个事件讲清楚,同时还要讲的有深度,着考验的是一个编导的对信息素材处理的能力。在这个节目中,资料、信息繁多,但是,但短暂的四十五分钟里,节目还是向我们呈现了比较重要的关键的信息,这也是一个好节目应该具备的。把多余冗余的信息剔除,留给观众最重要的信息,不浪费时间。 最后,节目中看似没有给我们任何结果,巧妙的设置了一个悬念,到底张家最后有没有搬迁,到底那条路有没有修好,到底房屋中介的生意有没有兴隆,这些问题依然是个问题,上面写着“未完待续”。 但是在节目的结尾解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按照法律程序规定,房管局要在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本着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原则作出裁决。如果被拆迁人拒绝依照裁决来执行,拆迁人可经由司法程序申请强制拆迁。被拆迁人对裁决不服的,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时间结果,当然不是事件本身的结果,而是通过节目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告诉我们如何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同时也是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在这段话中,我觉得也暗含着另一层意思,媒体——是社会的监督者之一,它在引导着一些人走路时,也在监督着那些收取路费的收费站。 在这个节目中,媒体行驶着它应有的权力同时也是它的义务——社会监督。 当然并不是说这个节目就没有瑕疵。《新闻调查》的记者编导,一直是那种在针尖上跳舞的舞者,但是在这期节目中,没有曾经的节目那么犀利,那么的针锋相对,也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总觉得少了些精彩,少了点针锋相对,矛盾突出的也不是很明显,这个可能是因为这个事件中矛盾太多,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是主要矛盾,就没有了突出矛盾。 这期节目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二等奖,一等奖大多数是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是网站新闻。也许就是因为它的柔和而获奖吧。 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像一个破案的过程,一点一点的证据最后指证一个“罪犯”, 新闻1041班 黄怡婷 1021012123 新闻精品赏析作业 当然我喜欢的是在收集“罪证”的这个过程,其实有时候新闻记者和律师是一样的,必须陈述事实,必须有证据来支持你的事实,在这个节目中,记者把说的主动权交给了被访者,这样维护了事情的真实性,告诉大家,这个事件是被访者自己陈述的,我只是个旁观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9951926bec0975f465e2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