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专用][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1. 部门环境学:以人类与环境系统某些环境问题为对象,研究其发展,预测,调控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乡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即—— 3. 城市热岛效应:因为①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②城市的覆盖物热容量打,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底层空气变暖③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二氧化碳,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因此,城市市区净热量收入比周围乡村多,故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特别是夜间),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热岛。 4. 赤潮(水华):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称为“赤潮”。 5. 臭氧层破坏: 6. 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7. 大气:是一种气体混合物。其中除含有各种气体元素及化合物外,还有水滴,冰晶,尘埃和花粉等杂质。大气中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成为干洁空气。 8.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9. 大气湍流: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10.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于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11.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12.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3. 单个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为某个建设项目的优化选址和设计服务的,主要对某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的等工程特性和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建设与要求,进行检验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等。 14. 等标污染负荷: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表示。 15. 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也称污染物的超标倍数。 16. 第一性生产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的速率。除去植物在呼吸与代谢过程中所消耗的一部分外,剩余的有机质叫做净第一性生产率。 17. 多个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指的是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评价区域内进行两个以上建设项目的整体评价,即多个项目作为整体视若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8. 二次能源:将需要依靠其他能源来制取的能源。 19. 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第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0. 非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和核燃料等随使用减少的能源。 21. 锋面逆温: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团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若冷暖空气温差较大,也可出现逆温,即锋面逆温。 22. 辐射逆温:在晴空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23. 工程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 24. 固体废物:通常指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25.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 26. 化学吸收: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物质相互作用,产生难溶性化合物而固定在土壤中,称为土壤化学吸收。 27. 化学需氧量(COD):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28.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9. 环境背景值: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1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含量及其赋存状态。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指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调节和控制以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影响评价: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环境方法,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一般是指一起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机械吸收:土壤因多孔性,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特性,将大于孔隙的物质阻留(小于孔隙的亦可)在土壤中的现象。 降尘: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聚落环境学: 可吸入粒子(IP):可进入呼吸道的粒径范围,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理论环境学: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利贝格最小值定律:植物生长取决有外界供给它所需要的养料中数量最少的那一种。 难容物: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叫做难溶物。 能源(载体):含有品位能量的物质。 能源消费弹性指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之比、 逆温层:将气温随高度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粒径小于10μm。 平流逆温: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表面上而形成的逆温。 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清洁生产: 区域环境学:研究某一区域内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预测,调控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内拟议的所有开发建设行为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 全球环境学: 生产率金字塔: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以mg/L为单位),记为BOD5 生态多样性:生物及其所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部分。 生物吸收:是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蓄作用。 食物链:物质流和能量流通过各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组成食物链。 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水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水体:包含有除水相以外的固相物质,内容广泛的多。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1分),引起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致使其他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与使用功能的现象。 水质:指水相的质量,通过水体的物理(色度,悬浮物等),化学(有机和无机物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特征及组成状况,反映了水体环境自然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程度。 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 土壤本底值:指未受认为污染的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平均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土壤环境标准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数量。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b6004e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