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随笔 《庐山的云雾》的教学重点是第二、三自然段。这课时主要完成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展开 教学;二是学习作者的总分写作方法。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默读过后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能够找出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为了使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这一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设计的问题是“你在文中发现庐山云雾的哪种姿态?”“你喜欢哪种姿态?”学生纷纷从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云雾的姿态。接着我让个别学生上黑板(事先画好的“山”)画出云雾姿态,有个学生在半山腰画了几根波浪线,她说这是一条条玉带,而同学给她的评价是“不够好”,我让那学生再认真读那句子,她终于发现了自己画的线没有“缠绕”,于是重新上去补充,在山腰缠绕了几圈。通过这样一展示,学生似乎对这个句子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还是叫学生把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解下来,再重新给绑上去,告诉学生刚才我们“绑”的时候,也叫“系”,给这个字的字形进行分析以后,继续问学生说“我们的红领巾只是‘缠绕’在脖子上行吗?”于是再让学生齐读那个句子,学生这时突然发现了问题,“老师,我上去把‘腰带系好’”那学生在山腰上“打”了个“蝴蝶结”,其他学生给予肯定。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画出“绒帽”“大海”“天幕”,通过简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可以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各种姿态,便似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第三自然段,以问题 “庐山云雾还有哪种姿态?”导入。学生在朗读本段过后,在文中找出了中心句“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我抓住“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等词语进行教学指导,相应提出问题“像这些变化又快而且变化又多的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说?”学生齐答“瞬息万变”。在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意思之后,我结合省略号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并用句式:“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练习说话,学生各有说法。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瞬息万变”一词理解得比较透。 为了使学生懂得总分的写作方法,我在训练学生围绕一个句子把事情写具体。如“公园里的景色十分迷人。”学生会从花草树木、山水、建筑等具体描写景色。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步懂得围绕中心句把句子写具体,这样可以使事情、景物比较生动、形象。 在这节阅读课文教学中,我逐步找到了抓住重点词语渗透阅读教学的方法。如“缠绕”“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通过简笔画、说话、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知道这些词语在文中在重要成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c943dc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