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论文写作范文 - 经典论文 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它在先秦时期已具有雏形,兴起于汉代,以后历代皆有发展,到了清代已经比较成熟。训诂,即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训诂方法就是用来探求和解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因此,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训诂学论文,希望对你有用。题目:论训诂学的当今任务摘要:近三十年来,在国内外语言学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下,训诂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提高自己的应用价值,建立自己的独特形式,另一方面也在多元、创新的环境中发展,寻找自己的新形式。面对新的形势和国际化视野,当今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应是: (一)、继承与弘扬传统学术,从应用和理论两方面对训诂学进行本体研究,体现出中国语言研究的民族特点; (二)、借鉴西方语言学分析的方法尤其是诠释学理论,体现训诂学的时代精神; (三)、加强训诂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研究,促进训诂学学与术的结合。关键词:训诂学;本体研究;诠释学;传统文化与学术 (一)、训诂学发展与研究的历程我国训诂学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先秦的萌芽、两汉的兴盛、魏晋隋唐的深入、宋元明的创新、清代鼎盛的传统训诂学以及理论建构的现代训诂学(1900-xx)和开拓与创新的当代训诂学(xx-)三阶段。传统训诂学质朴古拙、厚实渊深,成就巨大,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它在材料、方法、观点上还存在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狭窄,重材料,多搜集、少归纳而轻理论。同时也表现在这个时期的训诂研究不够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现代训诂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是训诂学理论建构初期阶段。章炳麟把小学更名为语言文字之学,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在此阶段,人们总结训诂方法,检讨旧有术语,扩大研究范围,更新方法,归纳概括,确立训诂研究的对象(语义和词汇为中心),探求其发展规律,因此,训诂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当代训诂学是训诂学复兴与开拓构建新原理的阶段。它强调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和革新,科学地整理和阐释传统;加强训诂理论体系的清理与揭示,确立科学术语;构建训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中国训诂学新世纪的展望近三十年来,训诂学研究的范围广、内容多、材料新、方法科学,异于以往,可谓新的学术体系。它在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提高自己应用价值,寻找新形式的同时,也在多元、创新的环境下发展出新的增长点。可以说,近三十年来的训诂学既继承传统,又融合当代科学精神。在新的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出土文献、境外文献、方言材料、礼俗材料、风俗材料等大量出现以及东西方思想的广泛接触与交流,为训诂学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上的、观念上的现实空间。中国训诂学的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我们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总结经验,借助科学,运用技术,反观传统,解释传统,从文化的角度直观古汉语的建构,从而探讨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创建具有时代特点的训释古代文献的训诂学理论体系,实现训诂研究的时代化。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古典文献语料库,实现古今汉语的沟通,进行有关训诂资料的定量收集和穷尽性分析统计研究;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强学科渗透,探求新的生长点、新课题,如方言俗语词研究;借鉴西方语言学先进理论和新方法,结合自身丰富的材料,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形成中国的解释学,一门具有时代特色的训诂学。 (三)、训诂学当今的任务(一)加强训诂学的本体研究训诂学的本体研究包括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两个方面,各自都有自己的基本任务。应用训诂学方面:在20世纪50年代,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陆宗达、王宁先生说,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献和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是古代汉语词的结合规律以及词义的内在规律;目的是为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训诂学应阐明训诂在解释古代文献上的多角度综合性。殷孟伦、许嘉璐、洪诚等先生都有以上类似的观点。在20世纪末关于训诂学性质的争论中,特别强调训诂学在应用中的综合性。郭芹纳、方一新、王宁等主编的教材,几乎都是沿着综合应用的思路来编写的。同时,训诂学作为文献学工具学科,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学、史源学、新考据学、古文字学具有重大作用,尤其像辞书的修订,也必须运用训诂学的资源和方法。因此,当今训诂学任务应用方面应该是,对文献古籍的释读与整理、文化的阐释、辞书的释义等。具体而言,就是训诂方面体现在辨音、校勘、串讲大 意、分析句读、阐述语法、显示修辞、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引证史实与故事等训诂工作。在当代,训诂学材料有了巨大的突破,出土文献、境外文献、方言材料、礼俗材料、风俗材料等大量挖掘,使训诂学在理论上继承前贤又创新发展,在方法上融合多个学科,因此,关注这些材料,借助理论方法,拓宽研究领域是应用训诂研究的任务之一。理论训诂学方面,探讨训诂学的性质、对象、内容、任务以及对训诂学的着作、训诂学的源流等方面的研究、归纳和介绍,研究如何维护注疏说解与文献原典本旨之间的一致性,是理论训诂学的主要任务。理论上一旦突破,训诂学就会大大向前发展。如传统训诂学因声求义理论,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理论,张永言的训诂学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门的学科体系理论,王宁构建的理论训诂学体系等都是理论训诂学的范畴,大大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每一次理论的突破就会出现很多成果。如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宋永培的古代文献同义词研究,王宁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以及近30年来出现的词源学专着与词源学理论。浑言之,二者之间,应用训诂学是基础,理论训诂学是应用训诂学提升的结果,理论训诂学的发展,又丰富了应用训诂学,使应用训诂学更富于理性化。(二)以诠释学理论发展训诂学诠释学作为一门学问,虽然来源于西方,然而它和训诂学之间的理论与方法也多有相同的本质。二者学科的性质基本相同,都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学问;学术旨趣基本相同,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倾向;研究的路径也基本相同,始发于语言,以语言作为立足点来探求、解释文本或话语的意义。因此,可以运用诠释学理论来发展训诂学。20世纪40年代,张世禄先生在他的《训诂学与文法学》中指出:依据过去中国训诂学的性质看来,与其说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这里的解释学相当于诠释学.韩格平先生非常赞同这种观点,认为:训诂学应该演进为中国古典注释学。冯浩菲也提出了训诂学就是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质的注释学。2xx年,汤一介先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经典解释的历史梳理,提出建立中国解释学,他把中国古代三种不同的注释方法作为解释学基础,其内容都与训诂学有关。近年来,倡导以解释学发展训诂学的学者很多,如曹海东的《吸取解释学精华实现训诂学改造》、管锡华《论注释与训沽和古籍整理研究的关系》、潘德荣《文字与解释---训诂学与诠释学比较》、王晓勇《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杜敏的《训诂学与解释学之比较---兼及训诂学当代发展的途径》等。解释学于当代甚为流行,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发展,而中国古老的训诂学却呈现出相对式微之势,基于此,训诂学也应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度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这方面,工作最勤的是周光庆。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希望建立中国古典解释学和当代解释学。他认为:中国训诂学是关于历史文化典籍解释的学问。它全面研究前人对文化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探讨其解释目的,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评论其解释效果。训诂学虽然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外部环境,我们认为,当今时代可以而且能够借助解释学的外力来发展训诂学。以诠释学来审视中国文献训诂的历史和传统,吸纳其理论与方法,重构训诂学学科体系,以实现对训诂学的学科发展。借助外力来改造训诂学,体现训诂学的时代精神。借助解释学的外力来发展训诂学,当然应注意: (1)、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把它作为参照系,对训诂学作一番全面的检视、爬梳,发掘出含有解释学意义的素材、资料。 (2)、作当代阐释,使其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 (3)、尽量保留训诂学素材与精神实质,完成传统训诂学学术话语、表述方式的现代转换,完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重建任务,表达其深厚的理论内涵。综上,吸取解释学的精华来改造训诂学并使之现代化,训诂学在当代就会别开生面。(三)加强训诂学与传统文化和学术相结合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传播技术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我们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人们沉浸在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愉悦享受之中。同时,我们发现,它也带来许多隐忧。许多人丧失了自古以来传统的大责任、大理想、大视野和大胸怀。道义感、责任感、正义感匮乏;事业心、同情心、包容心的虚弱;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忧患意识淡薄,西方文化遭受到严重的危机。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特有的个性和优点有助于解决许多重要的问题,消弭西方文化的缺陷,现实的中国和世界需要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中国古代人们优秀的思想、情感、经验和智慧隐藏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中,因此,真实而科学地重视、挖掘、弘扬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特点与优点,使之深入大众,实现学术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有赖于当代汉字学、训诂学的前驱作用,有赖于当代汉字学、训诂学的革新与发展。学术之终极目就在于为人类生活探求一条康庄平坦的通路,这条通路便是真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建设的时期,它需要一个基础,需要一个助力。经古代华夏民族到今日之中华民族先后承传的民族性中发展和升华而出的,历经百年千代锤炼的中华学术,具有特有的个性和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7d9d05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