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训诂学的性质探究 作者:杨翠娜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 摘 要:多年来语言学界对训诂学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尽管在数千年历史中其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训诂学是全面研究前人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探讨其解释规律的学科。其性质还是对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古代文献的解释。因此训诂学的性质可看做是中国古代释经学。 关键词:训诂学;性质;释经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82-01 训诂学是我国的一门传统学科。在漫长的发展中,它积累了丰富的训诂经验,总结了很多有价值的训诂规律。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后,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成果颇丰。但对训诂学的性质问题却一直很少有专门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训诂学的有关著述,对其性质的研究状况作一些概述。 一、关于训诂学性质的几种观点 对于训诂学性质的讨论,语言学界专著或专论并不多。主要的观点在专家学者的训诂学专著或论文中会有一些体现。根据张月明《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的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训诂学即语义学或词义学。如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吴孟复《训诂通论》等著作中有关章节。 (二)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或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或词义学。如陆宗达《训诂简论》、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等著作中有关章节。 (三)训诂学即阐释学。如申小龙《训诂:中国文化阐释的前沿——评:中的训诂学思想》。 (四)训诂学是研究正确解释语言的学科。如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洪诚《训诂学》等。 (五)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这是张月明在以上几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自己的观点。 二、训诂学的性质是释经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从它产生的来源看,起源于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解释说明。由于语言的发展使人们在阅读古书时产生障碍从而促使人们对古书进行解释,这便是训诂的开始。中国训诂实践产生得很早,至少在战国之前就已经产生。但训诂学的产生和其他学科的产生一样,必须具备基本理论框架、专门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术语体系等条件。在传统的“小学”中,最早的训诂学著作是《尔雅》。后来研究表明,《尔雅》具备以上条件。所以《尔雅》标志着中国训诂学的产生。但是罗常培关于《尔雅》是汉代经师解释六经训诂的汇集之说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同意。严格意义上的训诂学著作都是为了诠释经典而作。 (二)从它产生的目的看,是为了解经。张月明《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认为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时是这样说的: “清代著名训诂大师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可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这是说释读汉文古籍当从词句入手,然后才能了解圣贤的思想。虽然戴氏所言仅提及解经,但这正是训诂之事。我们何尝不能推衍开去:释读汉文古籍均由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意旨。《尚书》艰涩难懂是因为语言古奥,而《易经》玄幽难明却恐怕主要在于易理包罗万象。因而《易经》训诂就不能只是释词解句,注《山海经》必得古代地理知识撑持,释《黄帝内经》须有医学知识佐助。否则有注几于无注。事实上中国古代训诂大家极少纯汉语研究者,……,一个训诂大师同时必定是一个汉语学家,而一个汉语学家则未必就是训诂大师。” (三)训诂的对象涉及面很广,但都以经学著作为核心内容。从训诂的产生到发展,训诂的对象有一个从窄到宽、从单一到广泛的过程。但是,仔细考察其内容,训诂的对象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 (四)训诂学家一般都在经学方面很有研究,一般也是经学家。正如张文所说:“事实上中国古代训诂大家极少纯汉语研究者,许慎„五经无双‟,郑玄是遍注群经的经学大师”。但我们的结论是古代的训诂大师必定都是经学大师。 综上, “训诂学是经学的奴婢”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所谓“奴婢”,意义很明确,就是为经学服务之意。如果以上各点可信,是不是可以说,训诂学存在的唯一目的说是为经学服务,就是为了诠释经学。 三、结语 训诂学是全面研究前人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探讨其解释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训诂,即关于古代语言的解释。因此,有关同源词的研究,词族的研究,语义系统的意义关系的研究等,都应该从训诂学的领域划分给相应的其他语言学科。训诂学的任务应当是求出古代典籍语言解释的一般原则、方式、方法和规律,目的是帮助人们读懂古代典籍,而不是探索词义的系统和根源。它只有保持用语言解释古籍这一特色才会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3afb355a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2.html